Punch 是什麼?



Punch-穿透力

身為鼓手,偶爾在演出或彩排時被要求:Punch小一點(或大一點),大部分的時候,對方真實的意思是:音量小一點(或大一點);他們把音量跟Punch搞混了。

用比較貼切的說法來形容Punch,應該是「穿透力」,也就是「能量在材質(樂器)裡活躍的程度」

「能量」決定材質對音色的影響

當鼓棒敲擊在鼓皮上,部分的能量透過鼓棒傳導至鼓皮,鼓棒彈開之後,仍有能量在打擊面鼓皮、鼓肚、共鳴面鼓皮、鼓耳(Lug)、鼓框、螺絲...之間交互流動,能量愈充足,流經這些材質的振動就愈活潑,也能讓這些材質對音色影響愈大。

可以試試輕敲不同材質的桌面,當力道愈輕,桌面材質的差異就愈不顯著;當力道逐漸加大,各種材質所影響音色差異就逐漸浮現。

Headroom與超載

而能量施加於物體顯現的音色特質,是有上限的,當能量加大超過一定程度時,音色的改變變得不明顯,或者不如預期,甚至產生音色的扭曲、變異、撕裂...我們可以說這樣的狀態是超載(Overdrive),或者超過了Headroom,Headroom就是能量加大的過程中,良好音色表現的「上限」,但有時音樂家會刻意追求超載的音色。

當然,能量大小與活躍程度有相當高的關聯,為了使能量在材質裡儘量活躍,以展現出材質的聲響特色,以較大能量演奏是必要的手法;因此可視「較大的音量」為較大能量的副作用。

能量有不同形式

當我們要求更多Punch,其實要求的是有穿透力的音色,雖然音量也會隨之增加卻不是追求的目的。

鼓手為了把更多的能量送進鼓裡面,常常會不自覺地加大敲擊的力道,然而這些多出來的力量大部分都轉變成更快的速度,敲到鼓皮時,能量在比較淺層的部分散開,聲音聽起來比較爆(也有人說比較炸),因為能量使鼓皮振動更活潑了,但深入鼓裡的能量並沒有增加太多。

如何得到更多Punch

以重量的形式來傳導能量

如果能夠以「重量」的形式來敲擊,能更將更多能量送進鼓裡;想像一下,被「快速飛來的乒乓球」與「慢慢飛來的高爾夫球」砸到頭,兩者之間的感受會相當不同;主要是重量差異,被較重的高爾夫球K到應該會更加有感。

因此可以「更多重量」進行敲擊,以得到更有穿透力的聲音,具體的作法:
  1. 使用較重的鼓棒
  2. 使用重心配置比較靠近棒頭的鼓棒
  3. 揮擊的時候,肢體自然落下,帶入手掌或手臂的重量

更適合的器材與設定
除了鼓棒的重量選擇,在其他器材的選擇與設定上做些調整,也比較容易得到有穿透力的音色,主要的調整原則是「有助於能量傳導並在材質間流動」,例如:

  1. 第一個選擇是鼓皮,選擇能忠實反應演奏力量的鼓皮,由於每個人的演奏力道不同,適合的鼓皮也會有些差別,原則上力量較弱的人可以選擇較薄的打擊面。
  2. 較淺的鼓肚,除了反應比較快之外,力量也容易穿透。
  3. 適當的鼓皮調整,過緊或者彈性疲乏的鼓皮對能量傳導的反應不佳,過鬆的鼓皮則需要更多敲擊的能量。
  4. 改裝傳導振動的介質,如鼓框、鼓耳、螺絲、螺絲墊片、大鼓鼓搥...基本上,柔軟的材質比較容易吸收振動,堅硬材質或密合的組件比較能傳導振動。

恰到好處的穿透力

雖然說有穿透力的聲音聽起來很紮實,但Punch也不是愈大愈好,當Punch太大,除了過度的音量可能會使人困擾之外,整體的音色也不見得平衡。

也因此需考慮整體音量、音色的平衡,將一首曲子的動態範圍大安排一下,才不是於出現音量落差過大,或者整體聲音都超載的問題。

考慮自身能力

除了器材、演奏動作的調整之外,鼓手還能靠增重、增加肌肉量來得到更Punch的敲擊效果,但每個人的力量提升有其極限,需要考慮到自身的能力,將器材設定、演奏方式、力量訓練等方面做合理的搭配。

音樂才是目標

有時會有鼓手過度執著於提升演奏能力,或者過度執著於某種演出形象,忽略自身的優點與弱點,而投注過多資源在「強化弱點」,反而使優點不夠突出。我常說這是「喜歡練功」的鼓手。

雖然練習非常重要,但過度練習、過度訓練會造成反效果,最大的麻煩是「失焦」;鼓手的演奏本不該為了證明自己的功力,而該為了音樂而服務;該思考「理想的音樂該如何」而非「理想的鼓手該如何」

如果聚焦在音樂,就會發現很多方式都能將音樂處理得很好,即使Punch無法如理想中那麼足,只要為了讓音樂好聽,藉助電子化的設備來彌補演奏能力的不足,是一種很成熟的作法;也許因此無法讓自己得到技巧上的認同與滿足,但音樂因此更好聽,這就足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