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速度
相對論中的時間膨脹,在音樂的範疇裡無法被人類所感知。
在此前提下,時間是穩定的量,
無論在睡著時、吃早餐時,開車時,
時間並不變快或變慢,
但可藉由「在時間上做記號」以創造速度感。
(此記號可是聲音或閃光)
當記號與記號間的距離較短,將感知到一段較短的時間;
反之,則感知一段較長的時間。
透過連續的聲音或閃光,
這些(記號與記號間)時間段連在一起,
將產生速度感;
而速度有許多型態,
都建立在程度不等的「暗示」特質之上。
以下將「記號=聲音」
舉例說明(請參考影片一):
- 當每次聲音間的時間量規律時,很容易預測到下一個聲音在何時出現。
當第10個聲音尚未出現之前,人彷彿有了預知能力,
透過前9次聲音所創造出來的規律時間量,
可以得到「暗示」,清楚知道接下來每次聲音出現的時間。 - 聲音間的時間量決定了速度感,愈少的時間量則暗示愈快的速度感;
愈多的時間量則暗示愈慢的速度感。 - 以上兩點屬於「暗示性較高」的型態,
如果每段間隔的時間量以逐次增加(或逐次減少),
將暗示一種較為複雜的模式,
速度逐漸變慢(或逐漸變快),
在這種「暗示性稍低」的型態裡,
雖不一定能精準抓住每次聲響發生的時間,
至少可抓住變化的走向,
請參考影片二 Van Halen 1986年現場演出
鼓手 Alex Van Halen 的solo (3:00~4:30處)
某些搖滾樂現場的歌曲結束時,常出現漸慢,
可觀察台上樂手,能夠準確抓住鼓手暗示的漸慢速度,
最後結束在同一個時間點上;
而古典音樂裡更常出現漸慢與漸快,
需搭配指揮的暗示以得到更高的協調。 - 時間量忽多忽少的狀態下,
可預測性變得極低,
聽眾無法在音樂裡得到「暗示」,
因此在知覺上感到不穩定,在刻意而為下,
創作者可藉此讓聽眾有疏離、飄忽、神秘、詭異等各種感受。
然而,大部分音樂,特別是20世紀以來由非裔發軔的主流音樂,
(包含爵士樂、搖滾樂、R&B、拉丁音樂、電子音樂...)
都相當重視時間的暗示性,以創造各種速度的變化。
(包含爵士樂、搖滾樂、R&B、拉丁音樂、電子音樂...)
都相當重視時間的暗示性,以創造各種速度的變化。
影片一
影片二
下一課:拍子
回到線上課程首頁
了解爵士鼓私人課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