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大小如何影響編曲
人在小空間裡聽到的聲音,與大空間裡聽到的聲音不同。
錄音時,預設聆聽的空間感,
透過Reverb與其他相關效果的參數設定,
可在錄音室裡創造出曠野中蕩氣迴腸的獨奏,
或是溫馨小空間裡的提琴聲;
現場演出時也需營造出符合現場空間大小的聲響,
使得聽眾的聽覺與視覺能夠協調,
試想,在萬人的戶外演唱會聽見乾乾的吉他彈唱,
或在小酒館裡聽見厚重的大鼓與充滿穿透力的小鼓...
都不是舒適的音樂體驗。
因演出的空間大小,在聽覺上必須符合視覺感受,
除了音色之外,更重要的是編曲(與編制),
原則上,以整體音樂表現的最低音到最高音為範圍(音域),
愈大的空間,這音域應該愈大,也容許較大的音量,
愈小的範圍,音域應相對縮小,對音量的容許範圍較窄,
當然,有原則就有例外,
只是大空間裡的小音域不容易表現得好,
而小空間裡的大音域則不容易完全舒展。
空間大小、音域、音量、音色,這四者之間,
該取得平衡。
為了這平衡,應調整編曲方式,
從整體的音域範圍,到個別樂器的表現方式、
音色、效果器參數(特別是空間系),都須做出改變;
並非將樂器由插電轉為不插電,或將音量直接調整,
就可以得到理想的聲響效果。
這是許多樂團在做不插電演出時所忽略的。
在此以兩種極端空間為例來做說明:
種類一:千人以上到萬人的大型空間,包含戶外空間,或大型展館。
種類二:五十人內的咖啡廳或預期被聆聽範圍小的戶外空間,如庭園、街頭。
種類一:
大型演唱會裡的最低音通常是大鼓,聲音會低到逼近人類聽覺的底線,
甚至有時候僅感到低頻振動身體(特別是心臟),不太能分辨其音色;
最高音通常是鼓組裡的銅鈸,聲音亮且高,延音長短比音色來得重要;
在這最低音與最高音所撐出來的範圍裡,就是各聲部(各樂器與人聲)的表現空間,
音域撐得夠大,才能在裡面安排較多聲部,聽覺上有豐富的感覺;
若舞台上的成員眾多,每位演出者只需要演奏簡單穩定的聲線即可,
需注意聲部之間音頻(音域)重疊的情況不要太多,以免造成聲響感覺雜亂,
好處是聲音容易豐富,但個別樂手表現空間須收斂,
事前演奏內容規劃與彩排顯得重要,
通常由音樂總監來做統籌;
若舞台上成員較少(像是搖滾樂團),
由於須以較少的聲部撐滿巨大的空間,
每位樂手需注意演奏的音域範圍要大,彼此照應,填補空缺的位置,
好處是樂手的表現空間很大,不容易與其他人重疊,
不容易之處是處理不好容易聲響空虛
種類二:
小空間裡聽覺能承受的音量小,需要的音域也很窄,
太沉的低音或太尖銳的高音都不適合在小空間裡。
最低音若由大鼓來擔任,容易太大聲,有時音量控制了,音色卻沒有穿透力;
因此小空間裡的最低音以Bass為宜,而鼓的編制需要縮小,
困難之處是:無法由單一樂手呈現整體律動,
樂團中節奏組的Bass與鼓的默契好,才能經營出滑順一致的律動,
樂器之間需注意音域上的表現範圍,原則上不要太大、太跳耀,
讓出原本就不多的音域空間,給其它伴奏樂器與主旋律,
以我的經驗,小空間裡的樂手需要更多演奏上的智慧與經驗;
現場的樂手人數愈多,聲音愈容易「打架」,演奏內容愈難安排,
很多時候,樂手不發出聲音還比發出聲音好聽,
「適時收斂」比「思考該彈什麼」更加重要,
我稱這樣的彈奏邏輯是「減法彈奏」,
在極小的空間裡,甚至自彈自唱的效果比多人同台要好得多。
來看下面這個較不理想的範例:
Van Halen的不插電版本,雖然將強勁的大鼓低音抽離了,
但是Bass並沒有承接低聲部的律動,維持節奏的大部分工作由木吉他擔任,
使得節奏聲部顯得乾、硬、薄弱,
吉他獨奏的時候節奏更是幾乎消失,只剩拍子,沒有律動;
這並不是說Van Halen不懂得音樂,只是他們這場演出比較草率。
最後來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Nirvana MTV Unplugged
在器樂型態轉為不插電時,非常聰明地以最小幅度調整了編曲,
僅在必要之處做修改,並且做得非常有道理,
大幅刪減了激烈的高頻聲響與嘶吼唱腔,
低音聲部的控制恰到好處,有時直接讓鼓手Dav Grohl來彈Bass,
但原曲的精神卻沒有妥協,
幾乎是換個方式來呈現同樣的意涵,
整體聲響平衡、音樂性成立,並與演出空間、形式取得完美平衡,
是場相當成功的不插電演出與現場編曲。
錄音時,預設聆聽的空間感,
透過Reverb與其他相關效果的參數設定,
可在錄音室裡創造出曠野中蕩氣迴腸的獨奏,
或是溫馨小空間裡的提琴聲;
現場演出時也需營造出符合現場空間大小的聲響,
使得聽眾的聽覺與視覺能夠協調,
試想,在萬人的戶外演唱會聽見乾乾的吉他彈唱,
或在小酒館裡聽見厚重的大鼓與充滿穿透力的小鼓...
都不是舒適的音樂體驗。
因演出的空間大小,在聽覺上必須符合視覺感受,
除了音色之外,更重要的是編曲(與編制),
原則上,以整體音樂表現的最低音到最高音為範圍(音域),
愈大的空間,這音域應該愈大,也容許較大的音量,
愈小的範圍,音域應相對縮小,對音量的容許範圍較窄,
當然,有原則就有例外,
只是大空間裡的小音域不容易表現得好,
而小空間裡的大音域則不容易完全舒展。
空間大小、音域、音量、音色,這四者之間,
該取得平衡。
為了這平衡,應調整編曲方式,
從整體的音域範圍,到個別樂器的表現方式、
音色、效果器參數(特別是空間系),都須做出改變;
並非將樂器由插電轉為不插電,或將音量直接調整,
就可以得到理想的聲響效果。
這是許多樂團在做不插電演出時所忽略的。
在此以兩種極端空間為例來做說明:
種類一:千人以上到萬人的大型空間,包含戶外空間,或大型展館。
種類二:五十人內的咖啡廳或預期被聆聽範圍小的戶外空間,如庭園、街頭。
種類一:
大型演唱會裡的最低音通常是大鼓,聲音會低到逼近人類聽覺的底線,
甚至有時候僅感到低頻振動身體(特別是心臟),不太能分辨其音色;
最高音通常是鼓組裡的銅鈸,聲音亮且高,延音長短比音色來得重要;
在這最低音與最高音所撐出來的範圍裡,就是各聲部(各樂器與人聲)的表現空間,
音域撐得夠大,才能在裡面安排較多聲部,聽覺上有豐富的感覺;
若舞台上的成員眾多,每位演出者只需要演奏簡單穩定的聲線即可,
需注意聲部之間音頻(音域)重疊的情況不要太多,以免造成聲響感覺雜亂,
好處是聲音容易豐富,但個別樂手表現空間須收斂,
事前演奏內容規劃與彩排顯得重要,
通常由音樂總監來做統籌;
若舞台上成員較少(像是搖滾樂團),
由於須以較少的聲部撐滿巨大的空間,
每位樂手需注意演奏的音域範圍要大,彼此照應,填補空缺的位置,
好處是樂手的表現空間很大,不容易與其他人重疊,
不容易之處是處理不好容易聲響空虛
以Eric Clapton的Layla作版本比較,是非常優異的範本,
雖然現場的聲響會比透過網路巨大、寬廣許多,
但仍可由影片比較出差異。
種類二:
小空間裡聽覺能承受的音量小,需要的音域也很窄,
太沉的低音或太尖銳的高音都不適合在小空間裡。
最低音若由大鼓來擔任,容易太大聲,有時音量控制了,音色卻沒有穿透力;
因此小空間裡的最低音以Bass為宜,而鼓的編制需要縮小,
困難之處是:無法由單一樂手呈現整體律動,
樂團中節奏組的Bass與鼓的默契好,才能經營出滑順一致的律動,
樂器之間需注意音域上的表現範圍,原則上不要太大、太跳耀,
讓出原本就不多的音域空間,給其它伴奏樂器與主旋律,
以我的經驗,小空間裡的樂手需要更多演奏上的智慧與經驗;
現場的樂手人數愈多,聲音愈容易「打架」,演奏內容愈難安排,
很多時候,樂手不發出聲音還比發出聲音好聽,
「適時收斂」比「思考該彈什麼」更加重要,
我稱這樣的彈奏邏輯是「減法彈奏」,
在極小的空間裡,甚至自彈自唱的效果比多人同台要好得多。
不插電版本的Layla音域較為收斂,聲部較少但仍平衡。
來看下面這個較不理想的範例:
Van Halen的不插電版本,雖然將強勁的大鼓低音抽離了,
但是Bass並沒有承接低聲部的律動,維持節奏的大部分工作由木吉他擔任,
使得節奏聲部顯得乾、硬、薄弱,
吉他獨奏的時候節奏更是幾乎消失,只剩拍子,沒有律動;
這並不是說Van Halen不懂得音樂,只是他們這場演出比較草率。
最後來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Nirvana MTV Unplugged
在器樂型態轉為不插電時,非常聰明地以最小幅度調整了編曲,
僅在必要之處做修改,並且做得非常有道理,
大幅刪減了激烈的高頻聲響與嘶吼唱腔,
低音聲部的控制恰到好處,有時直接讓鼓手Dav Grohl來彈Bass,
但原曲的精神卻沒有妥協,
幾乎是換個方式來呈現同樣的意涵,
整體聲響平衡、音樂性成立,並與演出空間、形式取得完美平衡,
是場相當成功的不插電演出與現場編曲。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