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掉拍」討論鼓手的速度控制模式
「掉拍」常被認為是鼓手的明顯演奏失誤,
但是掉拍的大部分時候,是由旁人(觀眾或同台的樂手)發覺,
鼓手自己是沒有感覺,或者,雖然感覺到卻難以控制;
鼓手一但發現自己會掉拍,很容易失去自信,
懷疑自己打出來的每一個音是否準確,
因此演奏出來的聲音便顯得飄忽不確定:
有些鼓手選擇用節拍器做訓練,
不只練習時開著節拍器,
演出、錄音時也開著節拍器,
節拍器可說是鼓手的好朋友,
但是它的作用不只是打鼓時開著做速度上的參考,
長期對著節拍器硬練,有些鼓手的速度穩了,
但節奏也變得僵硬;
那麼,鼓手該怎麼面對「掉拍」這個大麻煩?
難道自己真的不是塊打鼓的料嗎?
其實
大部分的人都有潛力演奏好聽而穩定的節奏,
關鍵在於「注意力放在哪?」,
依注意力的焦點大約分為三個方向:
- 肢體的動作
- 演奏出來的聲音
- 感受時間
1.肢體動作(慣性)
很多鼓手在演奏時,將注意力放在肢體動作,
心想畢竟是學打鼓嘛,當然注意手腳的動作啊,
除了注意老師要求的基本動作有沒有跑掉之外,
也照著鼓譜上的標記來決定「第幾下右手配上左手或大鼓...」這樣的動作,
如此一來,真正能維持速度的,往往是演奏Hihat 或 Ride的右手,
這可不是好方法,因為速度只依靠肢體的「慣性」來維持,
隨著音樂裡的情緒起伏,右手速度也會變快或變慢;
更別說在過門的時候,HH或RD上的慣性動作暫停,
切換到另一慣性模式的手法時,
原本就不太可靠的肢體慣性改變了,容易產生速度落差;
這也是為何很多學生鼓手在過門時容易變化或變慢的原因。
在就慣性本身來說,
那是一連串透過練習,進入肌肉記憶模式的動作,
像是刷牙,像是在電腦鍵盤上輸入自己的名字或密碼,
是一種不經思索,一起動就做到完成的自動化程序;
而人會本能地把這自動化的動作愈做愈快,
像是被一段台詞(或背書)、或流水線上的作業員...
會不知不覺地將動作加快,
如在疲勞狀態下,則會開始速度不穩或變慢。
2.演奏的聲音
能將注意力放在聲音的鼓手通常有較高的程度,
或者具備真正的天份,
也有較佳的音樂性(演奏比較好聽);
專注在聲音的時候,也會專注在節拍,
儘管速度不一定像對準節拍器那樣穩定,
卻有種自然的呼吸感;
如果是演奏很重視呼吸的音樂種類會很適合,
像是部分古典音樂、中國、日本的民俗音樂、台灣的戲曲,
有隨著指揮的想法(或呼吸)而調整速度的需求;
若是演奏搖滾樂、R&B、Jazz等音樂,
雖然音樂的語氣是自然的,仍會有些速度上的不穩定。
或者具備真正的天份,
也有較佳的音樂性(演奏比較好聽);
專注在聲音的時候,也會專注在節拍,
儘管速度不一定像對準節拍器那樣穩定,
卻有種自然的呼吸感;
如果是演奏很重視呼吸的音樂種類會很適合,
像是部分古典音樂、中國、日本的民俗音樂、台灣的戲曲,
有隨著指揮的想法(或呼吸)而調整速度的需求;
若是演奏搖滾樂、R&B、Jazz等音樂,
雖然音樂的語氣是自然的,仍會有些速度上的不穩定。
3.感受時間
較不容易體會,卻也是最適合鼓手的方式,做個比喻:
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天的時間過去,與一個小時的時間過去,
有很大的不同;
至於感受一秒鐘與兩秒的時間差異,對很多人來說也不是難事,
但是鼓手要感受的不僅是「時間的量」,
而是要感受一種比量化時間更抽象的「速度」,
在等量的時間之內,有無限種速度的可能,
多數歌曲裡,自始至終會維持固定的拍速,
鼓手須以「維持固定的拍速」為基礎,
在此基礎上,作各種演奏動作,
並且不因這些演奏內容而影響意念中的拍速,
最好還能同時注意演奏的音色與各聲部間的音量平衡,
還要思考音樂性是否成立...
這是要成為一個好鼓手的重要能力,
也因此諸位大師如Dave Weckl、Peter Erskine...
總提及「Time Feel」的重要性;
一但對於「時間量的感受」與「速度」(Time Feel)夠堅定
才有可能不靠死背,實踐難度較高的演奏觀念,
如:Modulation、Polyrhythm
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天的時間過去,與一個小時的時間過去,
有很大的不同;
至於感受一秒鐘與兩秒的時間差異,對很多人來說也不是難事,
但是鼓手要感受的不僅是「時間的量」,
而是要感受一種比量化時間更抽象的「速度」,
在等量的時間之內,有無限種速度的可能,
多數歌曲裡,自始至終會維持固定的拍速,
鼓手須以「維持固定的拍速」為基礎,
在此基礎上,作各種演奏動作,
並且不因這些演奏內容而影響意念中的拍速,
最好還能同時注意演奏的音色與各聲部間的音量平衡,
還要思考音樂性是否成立...
這是要成為一個好鼓手的重要能力,
也因此諸位大師如Dave Weckl、Peter Erskine...
總提及「Time Feel」的重要性;
一但對於「時間量的感受」與「速度」(Time Feel)夠堅定
才有可能不靠死背,實踐難度較高的演奏觀念,
如:Modulation、Polyrhythm
節拍器的角色
作為速度的參考與實現各種訓練目的,
作為速度的參考與實現各種訓練目的,
節拍器是非常好用的工具,
但多數使用狀況卻小看了節拍器的能耐:
但多數使用狀況卻小看了節拍器的能耐:
(狹義的節拍器定位)
對著節拍器做各種速度的演奏與練習,
練習者容易依據 每段時間中的節拍器訊號(聲響或燈光、震動)
對著節拍器做各種速度的演奏與練習,
練習者容易依據 每段時間中的節拍器訊號(聲響或燈光、震動)
來確認演奏否正確,並依此調整速度,
練習者並不真的將注意力用在「決定速度」
而是用在「調整速度」
離開節拍器一段時間之後,拍子可能重回混亂。
練習者並不真的將注意力用在「決定速度」
而是用在「調整速度」
離開節拍器一段時間之後,拍子可能重回混亂。
在許多音樂形態中,人類的演奏尚無法被機器取代,
主要的原因是人性的特質,
套在節奏的領域裡來說:
節拍絕對精準的音樂,不一定是最好聽的音樂,
事實上大多數的音樂風格各自有不同的「精準度寬容值」
許多經典錄音在後製階段,
選擇了拍速相對稍不穩(但更有音樂性)的版本作發行;
因此「掉拍」應被認知為速度感的混淆,
如果認知中的速度沒跑掉,
下手時飄掉一兩個音並不對音樂造成重大影響,
演奏出的音樂畢竟是由音樂家的「大腦」決定,
而非手腳的慣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