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鼓是多聲部概念的樂器

爵士鼓的起源

爵士鼓的演奏概念於19世紀後半開始成形,以美國南北戰爭結束為一個明確的起點,南北戰爭時,軍隊的編制中,軍樂隊的存在相當重要,當時西方世界的音樂,除了來自歐洲的古典音樂、各地民族音樂之外,軍樂隊形式的音樂(進行曲)也是主流之一。

南北戰爭結束後,許多軍樂隊解散編制,造成大量樂器閒置與價格下跌,加上社會因素如:黑奴解放,使得軍樂隊的樂器得以進入平民的生活(特別是黑人社群)這些樂器當中,最大宗的便是打擊樂器,特別是大鼓、小鼓、鈸


非洲的多聲部節奏與軍樂隊樂器

黑人使用軍樂隊樂器來演奏來自父母親傳唱、跨世代承襲的非洲音樂文化,(像是靈歌,很大一部分成為美國民謠的基礎元素)也演奏耳朵所能聽見的各種音樂;而節奏樂器特別被用在展現其非洲祖先的部落節奏。

非洲部落的節奏是多聲部的節奏,也就是由多人分工,各自負責不同的樂器,每個人只演奏單一的節奏聲部,追求各個節奏聲部在速度吻合的狀態下呈現;
這樣的概念對於在美國,以軍樂隊樂器來演奏家鄉節奏的黑人來說,有個最大的不同(困難):
就是人手沒有部落那麼多,所以必須一人分飾多角,一開始的形式是:大鼓被放在地上,以鼓棒去敲擊,而小鼓斜放靠在椅背上,鈸則隨意掛在可以敲得到的地方;

點此瀏覽珍貴的歷史圖片:Photos from Vic Firth

器材發展延續多聲部概念

後來的漫長歲月中,大鼓踏板、小鼓架被發明了,接著通鼓(來自在美國的華人社群)加入,成為Tom Tom,以及各種銅鈸架、Low Boy(hihat的前身)、hihat...

直到現在,爵士鼓的器材發明仍持續進行,演奏概念則一直沒有背離爵士鼓成形時的樣貌:

「一人演奏多聲部的節奏」

現行單一聲部概念

現今的爵士鼓課程裡,不強調爵士鼓的起源與演奏概念之間的關係,加上記譜方式常在五線譜上記載整個鼓組的演奏內容,形成以單一聲部的概念來認識節奏...

這與百年來爵士鼓的沿革與大師們的思考模式不同,學習者若沒有養成多聲部的演奏概念,硬背聲部組合的結果,使演奏時四肢將無法真正獨立運作。

單一聲部學習的缺點是:
學習較複雜的節奏時,(如拉丁、爵士、Polyrhythm...)較難上手,且不容易靈活變化,加上四肢之間的鼓點互相牽制,有時「一肢出錯,節奏就解體」,這樣學習爵士鼓的方式,比較接近肢體運動,在精神上、內在對律動的體會上,相對薄弱許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