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的國語流行歌曲

由於嚴格的言論審查,
1950年代的台灣,少有國語歌曲創作
少數被允許(被鼓勵)的作品與錄音多為愛國歌曲;
但第一首愛國歌曲「保衛大台灣」因為唱起來很像「包圍打台灣」,
因此也是一首被禁的愛國歌曲。
(愛國歌曲與禁歌本為一體兩面)

有審核歌曲權力的單位有:
內政部、教育部、交通部、國防部政治作戰局、國立音樂研究所、
中華民國音樂協會、台灣省警務處、新聞局等單位。

當時對歌曲內容遭審查禁止的標準有十條:
意識左傾,為匪宣傳
使用共匪宣傳之曲譜
詞句頹喪,影響民心士氣
內容荒謬怪誕,危害青年身心
意境淫誨,妨礙善良風俗
詞曲狂蕩,危害社教
鼓勵暴力,影響治安
反映時代錯誤,造成誤會
文辭粗鄙
幽怨哀傷,有失正常
以上

因此,1950年代台灣生產的音樂以愛國歌曲為主,
而一般音樂很容易觸犯了審查而遭禁;

但民間仍有流通傳唱的通俗音樂,
來自翻版的唱片,基本上都來自香港,
內容可簡單分為:
1.上海流行音樂
2.香港流行音樂
3.黃梅調(50年代後期)

上海音樂主要指1949年以前於上海流行的國語音樂,
由於上海作為租界近百年,與各國流行文化同步,
上海有很好的樂手、歌手與作品(上海流行音樂),
EMI也設立了上海分公司,
音樂除了受中國地方小調、戲曲影響,也帶有爵士樂風格;
1949年國民政府戰敗撤出上海,
EMI則轉至香港,部分音樂人轉往香港發展,
使香港在1950年代成為國語流行音樂重鎮(香港流行音樂),
(後來上海時期的國語流行音樂,有很重要的部分版權屬於EMI)

而黃梅調則因電影「貂蟬」、「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長期賣座而大受歡迎,
(貂蟬1957年出品)
(梁祝1962年出品)

後續:國語流行創作歌曲的崛起
50、60年代台語歌曲與笑劇、台語片、歌舞團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