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建議配音樂學打鼓?
律動好就很迷人,配上預錄的音樂反而綁手綁腳
在我學鼓成長的過程中,有一段時期喜歡配著音樂打鼓,
從當中可以得到很多樂趣與成就感;
在教課的某個時期(2000~2004之間),
也常常讓學生配著音樂打鼓;
若為了好玩、享受音樂而這麼打鼓,
是無可厚非的,
若為了成為好鼓手,能在樂團中有稱職的表現,
則不建議這麼練(配音樂打鼓)
在荒島音樂教育的課程中,
已很少配音樂打鼓了,
對學鼓的人來說,配著音樂打鼓無法幫助進步,
節奏感也因此難以提升。
鼓是樂團中最重要的節奏樂器,
鼓手有絕對的責任帶領節奏與律動,
成為推進音樂的核心動力,
身為「好的鼓手」,需要高度專注力與精準的時間感受力,
同時保持身心的放鬆,敏銳地觀察音樂的走向,
在樂團中,鼓手是不折不扣的領導者。
一旦配著音樂打鼓,就像是要求畫家在著色卡作畫,
人是活的,預錄的音樂是死的,
當節奏無法依照鼓手的意志進行時,
鼓手只能被動地依照音樂裡的速度來演奏,
演奏變得沒有呼吸。
鼓手無法透過這樣的模式增進演奏能力,
表演也不會變得精彩。
現場演出時,節奏的重點不是精準而是流暢,
許多經典的現場演出,隨著氣氛而使速度稍有變化,
在音樂的開頭與結束時速度是不一樣的;
有時現場演出的器材(監聽設備)有其限制,
導致鼓手無法清楚聽見監聽喇叭的聲音,
若要求鼓手配著預錄的音樂或音軌來演奏,
很可能導致鼓手的速度與音樂裡的速度出現分岔,
這是比節奏呆板更糟的狀況。
在做樂手講座時,因為場地與時間成本考量,
不方便帶一整組樂團做示範時,
鼓手的確會使用預錄好的音樂配著打(在良好的監聽條件下),
目的是示範演奏內容與音樂風格的關係,
節奏是否靈活有彈性不是那麼重要,只求拍子準確即可,
這是不得已為之的方式。
在台灣(國外也見得到)常有配著音樂打鼓的街頭藝人,
這樣的表演既無法讓觀眾「聽」到好的節奏,
也無法好好欣賞配樂裡的音樂,
長此以往使許多人以為,覺得爵士鼓就該配著音樂演奏,
只從視覺去接觸音樂,聽覺則忍受著過大音量與不平衡的噪音,
無論視覺、聽覺都不是讓人舒服的表現方式。
曲速頭尾不一致的例子之一:
Only a fool would say that - Steely Dan
雖然Jonathan已是很好的鼓手,
但即使配著自己版本的音樂,還是只有精準少了呼吸。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