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點精準不是絕對的價值



在台灣發展至今,已經有部分演奏者(包含爵士鼓手)知道,
拍子100%地合於節拍器不見得是最好的演奏狀態,
有許多音樂,其文化並不發軔於古典音樂的範疇,
但為了方便傳承、教育而套用歐洲古典音樂的理論系統,
使得這些在過去只靠口述、親授的文化藝術,
得以紙本的形式記載下來;

然而,以節奏、律動來說,
不同地區的音樂文化不同,
思考節奏的方式也不同,
有些民族的節奏是以詩詞為骨幹,
為了語言的架構、使用習慣,自然而然地產生不均等的時間值,
若以脈衝式的節拍概念加以分析,
產生很多奇數拍節奏,像是印度、中東節奏,
若要真的學會這些節奏的精髓,
需要從語言及其相對應的文化入手;

但若想學到這些節奏的風味,為自己的創作添加色彩,
只需要將這些奇特的節拍反覆練習到肌肉記憶的程度即可。

但身為節奏學習者須知道的是:
各民族之間的節奏觀念有很大差異,
須認知到「數拍子」(脈衝式的節拍概念)是以古典音樂理論分析的結果,
其原本精神、節奏的時間狀態不一定吻合於脈衝,
像是拉丁音樂、黑人音樂裡,就有許多拍點的彈性空間(In-between)
而吟唱風格的民族音樂中,更多重視的是句法的呼吸感是否合理,
而非音符落在絕對的時間點上。
(本土的音樂北管即屬此類,南管更是以呼吸作為審美的標準之一)

為了真正體會這些拍點的彈性空間與呼吸,
只有大量地聆聽相關音樂,
用身體、感官去記住這感覺,
就像黑暗中也知道床頭鬧鐘的位置一般--以身體來記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