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感(Time Feel) - 時間決定一切
在荒島音樂教育的論述當中,
把「時間感」這名詞對應到英文的Time Feel,
廣義的時間感是「心理學」、「認知語言學」、
「神經學」與「哲學」當中的概念;
為了讓文章能被大多數人閱讀,
這裡就音樂的範圍中討論時間感,
只在必要時才作學術角度的簡單討論。
A.
若將時間想像成一個向量,
以線條表示時間(參考影片4)
「現在」在時間的線條上區分著過去與未來,
另一個角度來看,「現在」不斷地往未來移動,也不斷遠離過去;
例如開始寫這篇文章的時間點是2019年10/9凌晨3點05分18秒,
寫完的時間點是2019年10/9凌晨4點20分21秒,
這兩個時間點都是曾經處於「現在」這個狀態,
但已成為過去,並以穩定的速度與「現在」愈來愈遠;
這樣的概念以線條上的格子為單位來表現,
便顯得明確許多,
本文影片與未來課程中以此概念作說明。
B.
時間感是一種知覺,
儘管人們永遠只活在「現在」
但由於記憶的能力,得以感受到不久的過去之內,
各種時間點分佈的狀態,
時間與人類對色彩、重量、距離...的感知能力ㄧ樣,
是可以被感知或測量並加以訓練的。
而這種對時間的感知能力,是音樂的學習、創造過程中最重要的基礎。
在音樂中,時間感是「節奏感」的基礎,
常常有「節奏感不好怎麼辦?」之類的問題,
許多節奏感不佳的個案,追究根源來自「感知時間的方式不理想」;
想像重量的感知:
在兩顆體積差不多的西瓜中,比較出輕重,可能不太容易;
若在一顆蘋果與一顆西瓜之間比較出輕重,就顯得容易許多。
時間的感知也是,
若要比較出概念較長、較模糊的時間如:吃一頓飯用了多少時間?
沒有計時工具的情況下,很難說出昨天的午餐與今天午餐哪一餐時間較長;
若比較今早刷牙的時間與穿鞋的時間長短,就容易得多。
在適當時間長度內,
人的知覺與記憶能有較明確的判斷力,
因此,大部分的音樂節拍速度保持在大約的範圍,
很難有每拍時間長達一個月的音樂,因太長的時間造成記憶與感知的模糊,
這樣的音樂也不容易被感受了。
C.
進一步我們能理解到,在音樂中,
適當的時間刻度是必要;
日常使用的時間刻度是小時、分、秒,
或是年、月、日...
音樂中的刻度則稱為拍(Beat),
是一種脈衝的概念:
兩個時間點之間,會間隔出一段時間的長度,
數個間隔等長的時間點,會產生一種規律(脈衝的感覺)
可以用來作為音樂存在的基礎,
由於時間點的出現帶著「規律」,
因此有「可預測」的特性,
即使提示拍子的訊號短暫消失,
由這規律仍能讓聽者維持一段時間的速度感(時間感),
經過較長時間無訊號之後,速度感才開始模糊或變形,
而時間感較好的人,通常比較能保持速度正確的狀態。
而時間感、節奏感的訓練,也常以此為主要項目。
在此 與我的其他文章中,
常提到「時間的刻度」、「脈衝」、「Meter」...
指涉的都是同一種概念。
不得不提到:
有些脈衝概念比較模糊的音樂,
在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中存在相異的美學,
以些音樂不以脈衝、穩定的時間刻度為基礎,
有些音樂重視呼吸、韻,
雖然不以穩定的拍速為基底,
但音韻的長或短、留白的時間量...都決定了這類音樂美或不美,
儘管沒有脈衝概念,仍是以時間的感知為必要能力,
只是美學角度不同。
D.
關於律動:
中文的「節拍」一詞包含了兩種不同的概念:
拍就是前述的「脈衝」、「時間刻度」
而節是另一種單位,是用來計算律動(Groove)的單位。
由荒島音樂教育所下的明確定義,律動是:
1.「力量在一段固定的時間量之中 呈現的狀態」
2.「該狀態 循環出現,可被預測」
在此用「力量」代替聲音,更為具體,
因為律動不只存在音樂之中,
也存在於舞蹈與其他(以時間為創作基礎的)藝術形式裡,
在這些藝術形式中,不一定以聲音為媒介,
更多時候是透過視覺來傳達,
而舞蹈更關乎力量,常與音樂結合,成為表現律動的藝術;
更廣義地看:
四季的循環也是一種律動、
日升日落也是一種律動...
都是循環出現,並且可被預測的。
(氣象不是律動;雖可被預測,但非循環規律地出現)
回到音樂中的律動,
由於固定的時間量是必備條件,
因此需要這段時間量需要被度量,
度量的單位即是「拍」
不妨視為一種因應不同音樂而產生的進位方式:
音樂中時間的基礎單位是拍
而律動循環次數的單位是「節」(更多時候稱為「小節」)
以拍數來衡量小節的長度,
因而有:「若干拍為一小節」這樣的說法。
至於拍,雖為基礎單位,
在音樂中為了表現更精細的時間點,
可將拍再「切割」、「等分」為更細小的單位,
這種「切割、等分之後,安排音符出現時間點」的手法,
稱為「切分」,
常用的切分方式有:一拍等分為「4等分」或「3等分」、「6等分」
其他還有5、7、8...各種等分法。
把「時間感」這名詞對應到英文的Time Feel,
廣義的時間感是「心理學」、「認知語言學」、
「神經學」與「哲學」當中的概念;
為了讓文章能被大多數人閱讀,
這裡就音樂的範圍中討論時間感,
只在必要時才作學術角度的簡單討論。
A.
若將時間想像成一個向量,
以線條表示時間(參考影片4)
「現在」在時間的線條上區分著過去與未來,
另一個角度來看,「現在」不斷地往未來移動,也不斷遠離過去;
例如開始寫這篇文章的時間點是2019年10/9凌晨3點05分18秒,
寫完的時間點是2019年10/9凌晨4點20分21秒,
這兩個時間點都是曾經處於「現在」這個狀態,
但已成為過去,並以穩定的速度與「現在」愈來愈遠;
這樣的概念以線條上的格子為單位來表現,
便顯得明確許多,
本文影片與未來課程中以此概念作說明。
B.
時間感是一種知覺,
儘管人們永遠只活在「現在」
但由於記憶的能力,得以感受到不久的過去之內,
各種時間點分佈的狀態,
時間與人類對色彩、重量、距離...的感知能力ㄧ樣,
是可以被感知或測量並加以訓練的。
而這種對時間的感知能力,是音樂的學習、創造過程中最重要的基礎。
在音樂中,時間感是「節奏感」的基礎,
常常有「節奏感不好怎麼辦?」之類的問題,
許多節奏感不佳的個案,追究根源來自「感知時間的方式不理想」;
想像重量的感知:
在兩顆體積差不多的西瓜中,比較出輕重,可能不太容易;
若在一顆蘋果與一顆西瓜之間比較出輕重,就顯得容易許多。
時間的感知也是,
若要比較出概念較長、較模糊的時間如:吃一頓飯用了多少時間?
沒有計時工具的情況下,很難說出昨天的午餐與今天午餐哪一餐時間較長;
若比較今早刷牙的時間與穿鞋的時間長短,就容易得多。
在適當時間長度內,
人的知覺與記憶能有較明確的判斷力,
因此,大部分的音樂節拍速度保持在大約的範圍,
很難有每拍時間長達一個月的音樂,因太長的時間造成記憶與感知的模糊,
這樣的音樂也不容易被感受了。
C.
進一步我們能理解到,在音樂中,
適當的時間刻度是必要;
日常使用的時間刻度是小時、分、秒,
或是年、月、日...
音樂中的刻度則稱為拍(Beat),
是一種脈衝的概念:
兩個時間點之間,會間隔出一段時間的長度,
數個間隔等長的時間點,會產生一種規律(脈衝的感覺)
可以用來作為音樂存在的基礎,
由於時間點的出現帶著「規律」,
因此有「可預測」的特性,
即使提示拍子的訊號短暫消失,
由這規律仍能讓聽者維持一段時間的速度感(時間感),
經過較長時間無訊號之後,速度感才開始模糊或變形,
而時間感較好的人,通常比較能保持速度正確的狀態。
而時間感、節奏感的訓練,也常以此為主要項目。
在此 與我的其他文章中,
常提到「時間的刻度」、「脈衝」、「Meter」...
指涉的都是同一種概念。
不得不提到:
有些脈衝概念比較模糊的音樂,
在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中存在相異的美學,
以些音樂不以脈衝、穩定的時間刻度為基礎,
有些音樂重視呼吸、韻,
雖然不以穩定的拍速為基底,
但音韻的長或短、留白的時間量...都決定了這類音樂美或不美,
儘管沒有脈衝概念,仍是以時間的感知為必要能力,
只是美學角度不同。
影片1 對拍子所做的解釋
D.
關於律動:
中文的「節拍」一詞包含了兩種不同的概念:
拍就是前述的「脈衝」、「時間刻度」
而節是另一種單位,是用來計算律動(Groove)的單位。
由荒島音樂教育所下的明確定義,律動是:
1.「力量在一段固定的時間量之中 呈現的狀態」
2.「該狀態 循環出現,可被預測」
在此用「力量」代替聲音,更為具體,
因為律動不只存在音樂之中,
也存在於舞蹈與其他(以時間為創作基礎的)藝術形式裡,
在這些藝術形式中,不一定以聲音為媒介,
更多時候是透過視覺來傳達,
而舞蹈更關乎力量,常與音樂結合,成為表現律動的藝術;
更廣義地看:
四季的循環也是一種律動、
日升日落也是一種律動...
都是循環出現,並且可被預測的。
(氣象不是律動;雖可被預測,但非循環規律地出現)
回到音樂中的律動,
由於固定的時間量是必備條件,
因此需要這段時間量需要被度量,
度量的單位即是「拍」
不妨視為一種因應不同音樂而產生的進位方式:
音樂中時間的基礎單位是拍
而律動循環次數的單位是「節」(更多時候稱為「小節」)
以拍數來衡量小節的長度,
因而有:「若干拍為一小節」這樣的說法。
至於拍,雖為基礎單位,
在音樂中為了表現更精細的時間點,
可將拍再「切割」、「等分」為更細小的單位,
這種「切割、等分之後,安排音符出現時間點」的手法,
稱為「切分」,
常用的切分方式有:一拍等分為「4等分」或「3等分」、「6等分」
其他還有5、7、8...各種等分法。
影片2:介紹每拍3等分的時間切割方式
影片3:提到2等分的拍子切割方式
影片4 說明拍子如何主導音樂運作
影片5 將每拍4等分切割的練習
影片6 音樂中 時間的概念
影片7 以雨刷聲音來解釋律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