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能力(音感)

什麼是音感?

「旋律」是音符(含休止符)連接起來,
所造成音調高低起伏的狀態,
而旋律能力,就是表線音調高低起伏的能力,
普遍的說法,把旋律能力稱為「音感」

旋律能力與時間感有密切的關連,
除了發出理想的音高之外,
還需要注意音的時間長短,
甚至時間感對於一段旋律的影響,
要大於音感(音準)。

真正音感差的人很少,大多是還沒啟蒙

音準的辨別能力(音感)如同辨色力
能力高低因人而異,
辨色力異常則可能是色盲,
低於平均太多的狀況,常被戲稱為音癡,
在此稱為「音準辨別障礙」比較恰當。

在我們社會裡,色盲的比例遠低於「音準辨別障礙」的人,
聲音對於視覺導向的社會而言,是較不具體的,
因此我認為真正有音準辨別障礙的人不多,
經由實際教學的經驗發覺,
目前被認為(或自己覺得)有音準障礙的人,
許多都不是生理上對音準辨別有困難,
而是感官累積的經驗不夠多、不夠久,
就像剛開始接觸咖啡或紅酒的人,
對其複雜的滋味無法充分感受並描述;
許多人因成長環境不太接觸音樂,也甚少歌唱,
所以對於「音準的感受、辨別與發聲」覺得困難。

任何時期都可以培養音感

人類在胎兒時期就開始聽力發育,
最好的旋律能力養成階段是幼童時期,
這時候不需給予特別的課程,
只需多跟孩子說話、唱歌、聽簡單的音樂,
就能對他(她)的聽力與旋律能力產生良好的啟發;

即便未受過有計劃的音樂教育,
多數的人們在成長過程也從學校、流行音樂、各種媒體,
得到音樂的刺激,
不知不覺地使聽覺感官累積或多或少的「經驗」
這些經驗有些部分非常優異,有些可能略有不足,
在音樂課程中,有經驗的教學者能觀察到學生的狀況,
把音感訓練一點一滴融合在進度中。

唱歌是培養音感的好方式

人類所能夠使用的最簡單樂器,
是自己的聲音,
歌唱是訓練旋律能力最好的方式;
在愛唱歌的社會文化中長大的人,
通常音感也比較好。

如果覺得自己的音感不夠好,
除了找老師上課之外,
更建議以唱歌作練習,唱些自己喜歡的歌,
即使胡亂哼個幾句也好,
讓自己開始習慣發出聲音,
在逐漸掌握控制音高,
像個孩子一樣學會聽與哼,
一段時間之後,音感會逐漸出現。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