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 in the Mirror-Michael Jackson」聆聽分享

延續前一篇文章,說明Michael Jackson的音樂何以適合兒童聆聽,這篇文章要介紹一首我很喜愛的歌-「Man in the Mirror」

這首歌動人之處在於歌的意涵,大概意思是:當我們看到社會上各種不幸與悲慘、令我們不平的人事物,若要讓世界更美好、若希望改變發聲,就從鏡子裡的那個人(也就是自己)做起吧。

這段歌詞幾乎都唱在同一個音上,以主音的小七度為主,也可視為Blue Note(使旋律帶有藍調風味的音),出現在副歌的後兩個小節,使旋律現進入急促、張力快速拉高的狀態,接著跳入呼喊Na Na Na…的旋律,是典型的張力與釋放(Tension & Release),不僅與歌詞所陳述的意境相符,旋律手法大膽而ㄧ創意是我喜歡這首歌的原因之一。

…這段超正面、超善良的出發點;歌詞(副歌的部分)是這樣:

I'm starting with the man in the mirror
I'm asking him to change his ways
And no message could have been any clearer
If you want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and then make a change


聆聽引導 


這是一首以三段式結構的歌曲,以主歌(Verse)導歌(Pre-Chorus 或稱前副歌)副歌(Chours),這三個段落為主,也有人以A、B、C稱呼這三種段落;再加上副歌的旋律延伸、清淡的前奏,組成整首歌曲。

一開始(前奏)的樂器伴奏很少,單音旋律、沒有和弦合成器,搭配節奏只有Click(彈指)的聲音;

進主歌之後,先以Michael的清唱為主,讓歌詞陳述的用意與畫面更清晰,隨著主歌隨即重複,此時合成器的聲音一點點地疊加進來,節奏以清晰而簡單的大鼓、小鼓框音色,使律動逐漸成形。


隨著進入Pre-Chorus,和聲展開,為後續的張力先鋪一層底;接著第一次副歌,Bass此時再出現。

這首歌的Bass(低音吉他)聲音帶有很濃的合成器風味,Bass在此的伴奏角色相當突出,除了引導和聲進行,也有許多好聽的低聲部旋律線;因為Bass從第一次副歌才出現,很容易對照出有Bass或沒有Bass的差別,對於不習慣在音樂中聽出Bass的人而言,這首歌是很好的(聽力)練習對象。


在第一次副歌的節奏聲部裡,還有牛鈴(Cow-Bell)以一拍一下的速度演奏;直到副歌後半段才出現常見於2、4拍的小鼓,而這小鼓音色也具有明顯的合成器色染(牛鈴則在此時消失);接下來歌曲的大部分節奏組就以此型態進行,貫穿歌曲大部分段落,鼓組的音色在同時期Michael的許多歌曲中都出現過。


進入第二次大循環(主歌-導歌-副歌)時,Michael的歌聲還是維持相同張力,但和聲出現的比例逐漸增加,逐漸帶出這首歌編曲中的伏筆-我最愛的部分:福音歌曲裡的大合唱元素


第二次大循環裡的副歌連續出現兩次,在第二次副歌的最後以一拍的休止符,將所有聲音暫停,並把歌詞的最後一個字(也是整首歌的關鍵字):「Change!」放在下一個段落的第一拍作為開頭,並且以大合唱的聲音唱出「Change!」;


這個緊接而來的段落旋律仍然是副歌,但是比前面兩次大循環高了一個半音(升Key),並且以大量的呼喚與回應(Call & Response)來進行,這是福音歌曲(Godspel Music)裡極為重要的元素;完全把聽音樂的人們帶進教堂裡的感覺,由領唱Michael Jackson與唱詩班(Choir)進行呼喚與回應,有時交替呼應,有時則雙線進行;


隨著副歌的旋律主題不斷重複,演奏與演唱帶著情緒張力也逐漸升高,副歌尾聲多重複了一次,將旋律維持在一個極具張力的音上面,之後領唱與和聲交換演唱的主題,由和聲的唱詩班負責唱出主旋律的歌詞,而領唱的人則以吶喊呼喚標示出情緒的高點。


之後的瞬間能量巨大的和唱聲部瞬間隱藏,只在少數的時間點唱出極有力量的關鍵歌詞,或提共輕柔卻厚實的和聲底部,穩穩地托住激烈的情緒,領唱的Michael則不斷重複That Man(in the mirror-you need to change)

並在鼓組短暫退出的時間裡,Bass站出來維持情緒的豐沛狀態,音樂重新進入呼喚與回應的狀態,接著在明確的時間點作結束。

我喜歡這首歌的地方是

  • 歌詞所傳達的精神,與其成日抱怨世界的亂七八糟,先從自己開始做出一點點改變吧,認同這樣的態度。
  • 清晰明確的副歌旋律,非常好聽好記,幾乎第一次聽就可以記住;而且耐聽,可不斷地重複。
  • 福音歌曲形式,編排精細的合唱聲部,節奏靈巧又動能強大,可以隨時在細碎的節拍上唱出清晰的歌詞,又瞬間轉換為溫暖柔軟的厚實延音;若在現場聆聽,一定令我落淚。 



享受這首歌的方法

  • 打2、4拍,即使在歌曲的後段,Michael的呼喊也是準準、穩穩地唱在2、4拍,華人的語言習慣導致配音樂打拍子時,常打在第一拍,與這類音樂非常不搭;若習慣將重音放在2、4拍,會感受到截然不同的律動模式。
  • 唱副歌:跟著音樂唱歌是參與音樂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即使只有簡單的吼叫、呼喊,或彈空氣吉他(空氣鋼琴),特別是流行音樂的副歌,往往是一首歌能量聚集之處。
  • 唱整首:如果對一首歌喜愛到能記住歌詞及歌曲的段落順序,不妨清唱整首歌,以自己的方式表現喜愛的歌曲,樂趣不同於邊聽邊唱。
  • 唱和音:如對這首歌的細節熟悉到一定程度,可在腦海中想像主旋律,然後自己唱和聲的部分,這不僅能更加確認每個元素的位置,也有助於掌握音樂裡不同聲部間互動的微妙之處。也可以一人分飾多角,唱不同聲部,這也是我開車時常做的事。
  • 與朋友一起唱:與朋友一起唱(或合奏)一首歌,能帶來的快樂沒有其他類似的形式可比擬。

透過Man in the Mirror,可學(印證)到什麼?

  • 在2、4拍下重音(的黑人音樂元素)
  • Blue note的感覺
  • Soul元素
  • Godspel元素


版本比較

經由不同屬性的合唱團體詮釋,使Man in the Mirror出現不同的美學感受,若有興趣可以聽Acapella(純人聲合唱團)的模式,或者比較古典音樂的合唱團形式…能明顯感受到詮釋的角度差別在哪。

我推薦的版本有:

電影 「Joyful Noise」 的原聲帶版本

這個版本除了保留傳統的Godspel合唱形式(編制小而精緻),其中副歌有段兩小節的切分節奏,出現在「If you want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Take a look at yourself, and then make a change」這段歌詞,很Funky!這個編曲是我目前所聽到,原本之外最喜歡(也最難的)。


Siedah Garrett & Greg Phillinganes的錄音室聚會版

兩位分別是作者與Michael合作的錄音室樂手,這個版本只有鋼琴伴奏,搭配(一定要的)2、4拍Click,有時則是腳踏在2、4拍,無論和弦選擇,節奏方式或群眾加入合唱,都包含由福音歌曲而來的特色。


1992年Michael Jackson世界巡迴羅馬尼亞現場

這個巡迴也有台北場次,到台北的時候已經是1993年,在台北的版本與羅馬尼亞的版本是一模一樣的。


對了,順便一提,對於Michael在舞台上表演到精疲力盡,幾乎要暈厥的場面,喜愛他的人應該對此不陌生;其實這樣表演是直接受到前輩James Brown的影響,幾乎是直接接收了James Brown的橋段,Michael & James兩人都是對演出品質相當要求,會在表演中設計許多情節讓觀眾更加投入,目的都是為了讓到場的觀眾可以更享受表演、更享受音樂,希望在台灣從事音樂表演的工作者,能夠多一些人(團體)把觀眾的感受當一回事,現場演唱的重要元素就是「與觀眾有情感的互動」,不然就是演自己的歌舞劇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