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鼓的練習方法

練習有方法-避免無意義的苦練

 許多學習爵士鼓的人會有「不知從何練起」的困擾,初學的時候還能照著老師的上課內容練習即可,學一段時間之後,知道的節奏與手法都變多了,卻難以全部掌握;如果老師的教法與我相同(講究各種分類與重組的可能性),要把上課所講的全部練完是不可能的,也因此,練習不僅講究方法,也要掌握重點(依優先順序):

  • 正確
  • 穩定
  • 耐力
  • 控制

1.正確

要明確地知道現在練習項目的正確樣子,例如某個節奏練習進行前,要先知道:「這節奏聽起來是什麼聲音?有沒有指定使用哪一種肢體動作?」…

在上課時

老師應盡力讓學生明白每一個練習項目的正確版本,利用親自示範、錄影錄音,或各種方式讓學生明白怎麼做才是正確的版本,並且陪著學生操作,確定其記住正確版本並且記得操作方法,課堂上的教學單元才算完整;

如果只有「譜例、示範、學生獨自練習」而沒有「老師在旁觀察、糾錯、確認學生明白」,這堂課不算完整。

下課後的自主練習

很多人在自主練習時,會不由自主地以過快的速度做練習,一但速度太勉強,大腦來不及思考要練的內容,此時肢體的慣性有可能會取代思考而主導了練習,這樣的練習效果只會呈現在肢體動作上,並且容易出錯而不自知,以實際應用而言,效果不大。
練習時要先回憶「正確的版本」,可參考課後帶回的譜例或影音檔案,練習時認真觀察(聆聽)演奏出的聲音,努力做出「對的第一次」,之後,進入第二階段「穩定」


2.穩定

第一次演奏出正確版本時,要記住「正確的感覺」,並且不要加速,試著「減少錯誤,連續做出正確的演奏」-這階段是以提高演奏的穩定程度為重點;

正確率很重要

有時在做出正確的第一次演奏之後,就不自主地加速,這樣的習慣要儘量克制;練習時不追求次數多,但每次演奏都要專心,提高正確演奏的比例;「在一百次演奏中的50次正確,效果比不上40次演奏中的30次正確」,高比例的正確演奏能讓腦與肢體較快記住正確的感覺,而不致產生混亂。

如果在現場演出,更需要在音樂的一開始就節奏正確、速度正確;這與許多在練習時,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抓到感覺的情況相比,有不小的差距。


3.耐力

「耐力」與第四點「控制」的重要性順序差不多,在練習時,並非做到「高正確率」之後就完成,一首歌的時間至少要3~5分鐘(可長達十幾分鐘),意味著鼓手要具有穩定演奏一個節奏(至少)3~5分鐘的能力;即使一個簡單的節奏,要長時間演奏,就有可能出錯,這關乎鼓手的專注力、肌耐力、協調性(大腦、神經與肌肉協同運作的能力),如果是某些商演場合,鼓手甚至要能連續演奏30分鐘以上(接歌)而沒有休息的機會,因此職業樂手對耐力的要求會高一些。


4.控制(更寬廣的速度與動態範圍)

因為各種演奏場合與樂風的需求,同一個節奏會以各種速度、各種力量呈現,開始練習新項目時,能夠演奏的速度範圍很窄,沒什麼調整空間,直到內化的程度愈高,愈能延展成更快或更慢的速度,(需注意,能維持穩定的速度才有意義,失控暴衝的速度沒有意義);

而力量與音色、音量直接相關,鼓組整體音量、音色的控制關乎演奏內化的程度,也關乎器材的掌控力,鼓手需從最基本的鼓棒控制、踏板控制做訓練,以加強整體的控制能力,有必要的話,也該做爆發力與柔軟度的訓練,正確的重量訓練絕對有幫助;

至於「將演奏成數個聲部,分別調整音量與變化」是更深一層的能力,需要加強四肢獨立的訓練,才能使個別聲部有更大的動態範圍。

目的不同,練習標準也不同

職業樂手

因為工作需要,除了在現場演奏的能力需要具備一定的穩定與耐力之外,廣泛學習各種節奏,並理解各種音樂風格是必要的,並且各種演奏內容都需要保持狀態良好,隨時可派上用場…這樣的練習無關個人喜好,因為是工作需要(沒什麼浪漫的成分)

玩家、創作者、演奏家

有別於職業樂手,以興趣為主的玩家,或獨立樂團鼓手、演奏家,則不太需要全面的演奏技巧,只需要將心力投注在最感興趣的地方即可,把最喜歡的風格與節奏徹底練習;「創意、細緻、到位的表現」是非職業樂手該努力的方向,這點與職業樂手很不同,雖然職業樂手也能期許自己做到創意、細膩、風格到位,但這些對於職業樂手來說,有更多重要的能力需要具備。

初學者

練習時要把興趣、熱情與成就感放在第一順位,如果練習承受的壓力超過成就感,那這樣的練習就不健康了;練習時,注意體會自己的變化與成長,做自己大腦與肢體的老師,如果能夠做側錄、自拍…會有很大幫助,當你發現自己一步步第演奏出好聽的聲音,那種快樂才能支持你走得更遠。

除了練習之外,多聆聽、多探索各種音樂,透過電影、動畫配樂、聆聽現場演出…發掘屬於自己獨有的感受,這些體會將慢慢與所學所練習相互影響、印證,這樣的學習會也讓你的生活更豐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