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發出聲音 卻與鼓手健康相關的樂器「鼓椅」

 鼓手很容易有背痛、腰痛,或坐骨神經方面的困擾;也許鼓手在年輕的時候因為肌肉組織的彈性較好加上復原力強,對於骨骼與神經系統的壓迫較不明顯,因此對於「演奏姿勢」與「工具選擇」方面沒特別要求,也沒有養成良好習慣;

到了身體機能開始衰退的時期(25歲~30歲之間開始衰退),腰、背、神經系統的困擾就開始出現。

無論何時開始注意演奏習慣或工具使用,都能很快讓身體覺得好過一些,特別已經有愈來愈多人知道核心肌群的重要性,並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保護與訓練方式,這篇文章就以工具選擇這方向來寫,要說明的是「鼓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鼓椅。



容易被忽視的鼓椅

過往在演奏的器材中,鼓椅很容易被忽視,比較扯的狀況是:到了演出現場找不到一張鼓椅,只有紅色的四角塑膠凳,或者有靠背的宴會用餐椅,甚至坐在音箱上面打鼓,我自己遇過的麻煩則是坐在一張有扶手的椅子上演出...

不打鼓的人自然比較無法體會鼓手對鼓椅的需求 ,再加上鼓椅通常重、收折不易,對作場如作戰的音響公司來說(器材通常由音響公司準備)是個礙事的器材;因此稍不周到的器材準備者就忽略鼓椅,把給觀眾用的紅色塑膠椅挪一張給鼓手搞定。



演奏時的身體動態與鼓椅的功能

以多數慣用右手的鼓手為例,演奏中面向小鼓,整組鼓大約在鼓手的前方偏右一些,大部分的時間中鼓手以右手打擊Hihat,身體可能稍向左轉或左傾;加上某些大鼓踩踏習慣會使身體重心偏左、右腿稍微懸空,身體的左傾就更加明顯。

在需要過門、移位到Ride的時候,身體會突然地轉往右側,如果使用兩個落地鼓(Floor Toms)可能更向右側、甚至右後方轉動身體,才搆得到位於右後方的落地鼓…絕大部分的鼓手在演奏中身體是這麼動的。

在非穩定、重心傾斜的姿勢中,身體需要突然地轉往反方向,加上各種銅鈸架設的位置,腰、背、頸的動作常快速地反向轉動、拉扯...這是鼓手演奏時使用身體的情形。

大多數鼓椅的坐墊與骨架之間,有一定程度的活動範圍,這個活動範圍能夠分擔演奏所需的轉向與拉扯,使身體以較少的活動量就能達成目標。

也因此「能提供多少活動範圍」以及「承受激烈操作」是普遍對一張鼓椅的要求。

以上是從演奏需求看鼓椅.....但這就是我們對鼓椅的全部期望嗎?
如果從身體健康的角度來看,鼓手還需要更多:


從身體結構探討「鼓椅是脊椎的延伸」

人的髖部、薦骨、坐骨、髂骨

一般稱「屁股」的部位,其實包含幾個不同構造:

  1. 連接大腿的髖部
  2. 坐著的時候支撐身體的坐骨
  3. 兩邊的髂骨
  4. 髂骨之間夾住的薦骨(薦骨下方有一小截尾骨)

薦骨穩定的重要性

薦骨由髂骨緊緊固定住,中間則是韌帶組織,是脊椎中最大的一塊骨骼,薦骨是整條脊椎的基礎,如果薦骨歪斜,上方的腰椎、胸椎、頸椎為了平衡,就會產生不同方向的歪斜或扭轉。

(以下所指的演奏習慣不好,是指「對身體不好」,與音樂好壞無關)

而鼓手的演奏習慣若不好,從薦骨、坐骨開始不穩定,連鎖反應使上層的脊椎各節之間壓力不均,長期下來可能導致椎間盤突出、拉扯到脊椎所延伸到身體各處的神經,造成各種肌肉緊繃、肩頸腰背與神經系統的不適。


鼓椅可能加重身體負擔

為了演奏,鼓手上身已經很難處於穩定狀態了,如果鼓椅的關節鬆動、活動範圍過大,會使薦骨及以上各處骨骼更加不穩定,肌肉壓力也更大;適度縮緊腹腔的肌肉可以稍微穩住骨骼,但關鍵還是在於鼓椅,以更有力的肌肉骨骼。


不同的鼓椅需求

理想的鼓椅能夠提供滑順的左右轉向機制,相對減少側向晃動,有些鼓椅以較厚的坐墊與晃動稍作平衡,這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

對於製造稍有概念的人會知道:「滑順的左右轉向」兼顧「穩定沒有傾斜晃動」是做得到的,但是成本會提高(售價著提高),對於尚未感受到身體不適的主力年輕買家來說,貴的鼓椅不是首要的購買項目。

其實,選擇鼓椅之前,鼓手可以審視自己的演奏需求,如果是小規模的鼓組,器材大多架設在眼前的範圍,其實不需要太大的左右轉動空間;與其選擇活動範圍大的鼓椅,不如選擇支撐好,關節穩定的鼓椅,有時一張幾百元的最便宜鼓椅,因為關節少,沒有轉動空間,反而對人體骨骼的連帶支撐更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