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階段 - 談鼓皮的使用壽命

 拿到一張新的鼓皮,在鼓上安裝並調音完成之後,就開始它的一生;在這篇文章中將鼓皮的使用壽命分為三個階段:

  1. 醒皮
  2. 理想工作狀態
  3. 衰退


醒皮

あそび/變形量/延展範圍

指的是鼓皮在安裝前後所受到的「力」是不同的,安裝前的鼓皮就靜靜睡在紙盒裡,沒有承受什麼力,而安裝在鼓上,透過螺絲加壓在鼓框→鼓框加壓在鼓皮框→鼓皮框將皮壓在鼓肚邊緣導角上;

在這過程中,即使已停止調音,鼓皮仍不會馬上進入穩定狀態,因為鼓皮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延展性,這延展性一般會稱作Asobi(音譯),其實來自日文「あそび」。

在拉力狀態下鼓皮會持續延展;而鼓皮與鼓皮框的接合處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變形量,也需要時間使這變形慢下來;這也就是為什麼新的鼓皮、新的琴弦剛安裝完的時候,比較容易走音,特別是演奏手把比較激烈的時候,走音更加明顯。

因此需要醒皮

鼓皮剛安裝的初期變形量較大的階段,通常這個階段的鼓皮狀態不太好用,想想一首歌還沒打完,聲音都跑掉了的尷尬;因此有人透過一些手法來「加速這個變形時期」讓它趕快過去好穩定下來,這些使變形期加速的手法通常叫做「醒皮」,以下簡介2種我所知道的醒皮方式,(不包含所有方式):

佛系醒皮法

把鼓皮安裝完成之後,就直接使用,走音到相當程度時再調音;這樣的作法會稍微省到一點點錢,例如鼓教室裡讓學生練習,就不太醒皮;缺點是對音色就沒什麼要求了,要知道練鼓並不是只有練動作,重點在於操作出來的聲音對不對、好不好聽;也因此我對於佛系醒皮(幾乎不處理)能夠理解,但自己不會這麼做。

壓鼓皮

我參加一場在美國的Remo鼓皮原廠講師的課程中,由講師所示範的醒皮手法,他在鼓皮安裝完成時,會將鼓皮調得比較蠻緊,將鼓皮調到超過正常使用的張力,然後用手掌用力地「壓」鼓皮的中央,將鼓皮初階段的變形量「壓」掉;的確,當他每壓個幾下,鼓皮的聲音就鬆掉了,因此再調緊、再壓...這樣重複個幾次,讓鼓皮進入穩定。

我在換吉他弦的時候,也會將新換上的弦用力拉個幾次,把あそび」拉掉,使弦快速穩定;另外一個類似狀況是打開新鼓的包裝時(記得是Yamaha),鼓皮似乎都繃得比較緊,不知道是不是希望原廠鼓皮直接拿出來就是可用的最佳狀態。(未來有機會再向原廠人員求證)

理想工作狀態

變形趨緩

在理想工作狀態下的鼓皮比較穩定,變形量小...其實是變形的速度降低到很慢,變形的情況會反映在走音,打一打聲音變低了一點點,就表示鼓皮有點鬆了(也可能是螺絲鬆動),在這個階段,愈好的鼓皮愈不容易察覺到他的變形,至於比較糟的鼓皮,幾乎沒有定下來的一天(不管廣告作再、大行銷再用力,都不會再用)。

動態表現

除了穩定,理想工作狀態的鼓皮震動必須活潑,對各種力度的敲擊都有相對且明顯的反應,以同一張鼓皮來說,發出的聲音應該與敲擊的力量匹配,使鼓手像是透過鼓棒在說話;這種對應不同力的的發聲能力,我稱為「動態表現」。

好的鼓皮能對應的力度範圍愈廣,不優的鼓皮能對應的力度區間較小,力度加大到某程度以上時,發現聲音聽起來都差不多,這就是超過鼓皮的動態上限了。
相對的當力量輕到一定程度以下,發現聲音都差不多,就是低過動態反應的下限了。

當然,動態範圍大是理想的標準,但也會有功能屬性比較明確的鼓皮,例如設計來給鼓手「粗暴打擊」的鼓皮,就會有比較高的動態上限,但下限由於用不到,就會被忽視;而有些鼓皮是被設計來做細膩演奏的,對於大力道敲擊的反應不太好,但細微的手法差異都能精準反應...像這些有明確設計目的的鼓皮,優劣的重點就不在於動態範圍的大小,而是能否對應到演奏者的需求。

衰退

就像人,再好的鼓皮也會衰退老化,所謂的衰退,是指鼓皮對演奏者的敲擊開始反應變差,音色也會產生轉變;有些鼓皮的衰退期很長很慢,以至於使用者對音色的退化不太察覺,有時甚至手感覺得不對勁了才想要要換,基於「經濟」的立場,有人喜歡這樣的鼓皮。

由於衰退期的來臨並沒有一個明顯的界定標準,它是相對於音色與震動都活潑的狀態來說的,也因此有人喜歡(特定幾款)鼓皮剛開始退化一點點的狀態,但大致上來說,很少人會追求彈性疲乏的打擊手感與硬硬頓頓的音色。

各種鼓皮的三階段表現-哪一種適合你?

我用以下幾張圖表來表示幾種鼓皮在上述三個階段所呈現的特性,由於鼓皮的種類繁多、屬性也多,以下幾張尚未包含所有可能,但有助於使讀者理解各種鼓皮的三階段屬性。
(這些圖表只討論使用時間與性能表現的關係,並不牽涉音質、音色方面的屬性)

1.需要比較長時間醒皮
這種鼓皮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開始穩定,對於鼓皮使用量大,常常更換的鼓手來說,要花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得到穩定的工作音色(是有點麻煩的事情)。


2.醒皮時間極短
這是我非常喜愛的一點,除了快速得到穩定可用的聲音之外,也比較不需要操心在安裝初期擔心走音。


3.極短的理想工作狀態
也就是聲音穩定美好的時間很短,用沒多久就開始衰退,這類鼓皮通常也衰退得比較明顯,照理來說是比較不受歡迎的鼓皮,但是...請看下一款


4.表現極好的工作狀態
即使穩定的工作狀態時間不長,但是這階段的音色表現非常好,就會有鼓手為了這個好聲音而甘願接受其它缺點,這樣的鼓皮很有個性,大工作量、大鼓皮使用量且頻繁更換的鼓手會是主要使用者;以旁觀者角度來看這些更換下來的鼓皮,會覺得蠻新的,但是對使用者來說,聲音已經過了最好的階段了。

在台灣頗具聲望的錄音室鼓手中,便有人每錄一首歌就要換一次鼓皮的,可見對音色要求之高。


5.不好的鼓皮
甚至沒有醒皮的感覺,因為聲音一直沒有穩定過,音色表現不好、手感不好,常常出現在新買的雜牌鼓組上。


「腦海中追求的聲音」以及「好用」

這三個階段是以鼓皮的聲音狀態、對敲擊反應靈敏度、震動傳導的活潑程度來做區分,是比較「客觀」的角度來做判斷,但實際上,沒有什麼聲音是絕對錯的...

例如偉大的Bass演奏家 James Jamerson,他影響了這個世界流行音樂裡的Bass音色,但他可是從來不換琴弦的...這是他老人家絕對的主觀所造成的美好結果;

只是時至今日,要是有個鼓手從來不換鼓皮,除了要承受在演奏中把鼓皮打破的風險之外,要以這樣的音色表達足夠的說服力是不太可能的。畢竟音樂產業早就過了洪荒時期,巨人的年代不再回來。

更客觀來說,沒什麼聲音是絕對錯的、不可用的,就看使用的需求來決定;標準還是在於「演奏者腦海中的音色夠不夠具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