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音樂的四個要素」




 我曾就「音樂的四個要素」這個主題做過數十場的講座;對於不暸解音樂的人、甚至從事音樂工作多年的人來說,這個主題都有探討、深入的必要。

作為語言的一種,音樂有四項要素:

  1. 時間
  2. 旋律
  3. 和聲
  4. 音色
明白上列的四個要素,就能明白音樂是如何構成,也能跨越文化藩籬理解不同音樂風格;許多樂器或音樂項目初學者若能因此暸解音樂的構成方式,在學習時就能清楚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該朝哪個方向?」

將四個要素簡略說明於下:

時間——音樂的第一要素

時間是我所用的稱呼方式,在其他提到相似主題的課程裡會用「節奏」一詞,但我覺得節奏這個詞並不精準,無法囊括概念的總體,用「時間」來得更加適當。

在音樂中,時間是一切的前提,如果沒有時間為基礎,任何旋律都無法形成,也沒有和聲與音色可言;「時間」的概念包含了:
  • 時間點:聲音出現或消失的時間點
  • 時間量:聲音維持的時間長度(無聲的時間長度)
  • 節拍:音樂裡的時間單位
  • 節奏:好幾個時間點所組成的序列
  • 律動:時間序列以「可被預測」的狀態進行建構、重複、解構

旋律——音樂的第二要素

旋律是一首曲子的靈魂,我們能否辨識出一首曲子,就是經由它的旋律;旋律的定義是:「數個聲音以序列(逐個出現)的形式存在,可稱為旋律」

常見的旋律中,又特別強調音與音之間的頻率落差,作曲家安排這些音高的落差而創作出各種不同旋律性的曲子(就稱為作曲);當然,這些音所發聲或終止的「時間」也必須經過安排。

和聲——音樂的第三要素

廣義的和聲

只要有兩以上的聲音同時出現,就可視為和聲。

例如:說話時人所說出的聲音,與路旁呼嘯而過的汽車聲,兩種聲音重疊就算是廣義的和聲;然而這樣和聲的出現若是沒有經過「思考與設計」,就不能算是音樂。

音樂裡的和聲(狹義的和聲)

研究聲音重疊時的各種狀態,調整音與音之間的頻率落差,使聲音重疊時符合理想,這樣的和聲方式稱為「和聲學」;而成組、用作和聲的音則稱為「和弦」,在音樂當中用於伴奏(襯托旋律),對於音樂的張力、情緒起伏等,也有明顯的作用。

相對於和聲,另一種和聲方式是「對位」,概念是創造另一條旋律,與原本的主要旋律同時進行,兩條同時進行的不同旋律也是和聲的形式之一。

音色——音樂的第四要素

狹義的音色

指的是可辨識的樂器音色,例如鋼琴、小提琴、吉他、小號等樂器之間,由於材質、構造、發聲原理不同而使音色各自不同;更進一步可探討同種樂器之間的細微差異,而演奏者的操作方式也能影響音色。

再進一步研究,則能注意到「動態」對音樂的影響,「動態」指的是「音樂的力量感變化的狀態」,好的演奏者所呈現出的動態分佈較為有趣.....但這些仍是比較淺層的討論。

廣義的音色——風格

音樂的風格分類有大小之分,無論是
大的分類區別如:古典、爵士、搖滾、世界音樂.....
小的分類區別如:House、Trance、Drum&Bass.....
都離不開社會人文的因素,正如同我多年來一在強調的「音樂是一種語言」,音樂風格可解釋成一個社會(地區)的音樂家表現音樂的方式,如同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語言文字風格。

因此,同一首曲子可詮釋成不同風格,在要在這些風格上詮釋到位,甚至能開處創新局,就必須明白這些音樂風格的「文化」及「語言習慣」;這需要大量的聆聽與閱讀才能感受。

至於節奏型態的分析、音符的使用慣性等,這樣的學習雖然必須,若少了聆聽與閱讀,終究只具備了風格的外衣;如同學習外國語言,即使發音再正確,但在思維上不暸解其文化,仍無法將該語言的特性充分展現。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