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識譜、採譜的看法與迷思



音樂與譜的關係

音樂是語言的一種。

文字、文章之於語言,如同音符、樂譜之於音樂。文盲即使不識字也能與人溝通,把話說好,但在學習、閱讀接收資訊方面就顯得辛苦且弱勢:同樣,無法視譜的人也能成為好音樂人,但在學習、理解音樂方面就少了一些輔助工具,如「樂譜」。

我一向把「樂譜」看作是音樂的文字,學習識譜如同學習語言,視譜能提升音樂的工作與學習效率;但若要讓音樂感動人心,又不是那麼必要了。

從高中社團時期就有的爭議

在我高中時參加的社團是吉他社,當時很流行「套譜」,所謂套譜,是將一首歌裡每個聲部都詳細地呈現出來,一頁樂譜可能只有4~8小節(甚至更少),一首歌的篇幅可能多達數十頁;當演奏者彈出與譜裡面不同的音時,常被認為彈錯,無論這個被彈出的音是否更好聽、更接近原曲聽起來的感覺,似乎「一切以譜為主」,我稱一切照譜的彈法叫做「K譜」。

當時的我對這樣的做法不以為然,練習的目標本是音樂而非樂譜;也許當時台灣的教育方式使然,使大多數學生都是「樂譜派」,對於被印刷成冊的內容有著「無需理由」的敬畏。

照譜硬練的缺點:音樂性不易提升

當同學們將注意力集中在譜上符號並轉化到手上的樂器時,過程中沒有足夠的心思在「聆聽自己演奏出的聲音」,有時走音、有時掉拍、音量過大或過小、音色怪怪的.....容易被忽視;最後練完上台時,音樂並不流暢,沒有原曲那種動人的氛圍,卻常被合理化為音樂人的「青澀」。


掌握不到重點-所有音符並非生而平等

一首歌當中,有重點也有不重要的部分,情緒與張力集中於少量的音節、甚至是「無可取代的一個音」;有些部位音符不少卻非關鍵,即使彈些別的旋律也不影響整體感覺;練習時需優先掌握歌曲的重點,如同掌握故事劇情的起伏,須練習前充分地聆聽原曲,並消化產生出自己想要詮釋的版本,暸然於胸之後再開始練習。

只參照樂譜很難體會音樂結構間的情緒變化,聆聽與思考是必要的準備工作。

教學時期仍然面臨的爭議

成為老師並接觸到各級學校熱音社、吉他社的學生、幹部之後,面臨與學生時期類似的問題:

願意自由地思考「能夠彈奏什麼音符」學生比較少,
而執著於「譜上面的音符怎麼彈」的人比較多。

「思考與聆聽」最大程度地反映在「音樂性」的層面。

音樂人與「目標的音樂家」之間存在的差距,本因於思考方式不同;當我們喜愛著某位演奏家,應聆聽其音樂、揣摩其思考方式;若只照譜照上面的音符去呈現,本質上是不同方向。

我仍然抓歌、採譜

我認為樂譜的定位是工具,有適當的使用方式,例如:將樂譜視為備忘,如同講者雖有講稿,臨場仍視情況調整,不應一字不漏地「唸稿」(那是朗讀,而非演講);樂譜在演奏中的地位也是如此,演奏者將樂譜作為提點與參考,實際彈奏時應加入自己的想法,同時考慮現場狀況而有所調整。

因此,與其照單全收網路上的譜,我仍習慣自己聽歌寫譜,以自己的角度將重要之處記下、將自創的符號加註其中,表演時以此自我提示;樂譜仍是主要流通的架構,但其中自創的記號對於演奏有很大幫助。

 樂譜精確程度沒有絕對

追求詳細是好的,但譜上的詳細未必與音樂性劃上等號,事實上,許多接近原曲風味的Cover,在音符細節上未必與原曲接近;這一切如同人說話,原曲的「精神」才是需要細心揣摩的地方。

有些人喜歡將曲子裡每個音都明確地記下,有些則記個大概,然後憑感覺來演奏;精確或大概的程度都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答案。

我在爵士大樂團裡演奏原作曲者的譜,就常與各種實際演出版本對照產生出入,而與大師進修過程中得到經典錄音的音樂家手稿,更印證了我原本的觀念與這些傳奇演奏者相同。

在這些大師的演奏與手稿對照下,能發現演奏者的思路宛如說話,絕非先寫稿再照唸;所謂「抓歌一定要抓到每個音都確實」是迷思無誤;端看抓歌採譜的人的目標與立場,如是為了練習聽力,或為了模仿原曲裡演奏者的手法,追求細節自有其道理。

工作場合的樂譜使用

年輕時曾有段以演奏為工作(職業樂手)的時期,視譜是一項重要、好用的能力,能幫助我快速理解要演奏的音符與節奏、歌曲的結構,可縮短練習時間(等於降低工作成本)。

透過樂譜「減少準備時間」對職業樂手而言是關乎職涯存續的基本能力。

試想,練一次團加上交通時間要花上好幾個小時,而一場婚禮演出酬勞不過在六千元左右,算上演出當天的準備與實際演奏、現場等待、練團時間.....每個小時的酬勞可能只有幾百元,若算上交通費用、治裝與學習訓練過程等成本,職業樂手根本是血汗工作;如果為了一場商演要多次練團,不僅對自己來說不划算,對同行來說是非常痛苦也抱歉的。(也因此商演的音樂品質一直受限於酬勞而難以提升)

在台灣商演、錄音、演唱會場合所遇到的樂譜形式很多樣,有時是簡譜、手寫譜、有時是Real Book的格式,只有主旋律與和弦、格式,偶爾會遇到從頭到尾每個音都記載的樂譜(除非在爵士大樂團);而每位音樂家所學的系統不盡相同,進入樂手工作的初期常要花時間適應、溝通,並因各種不適應而是演出品質打折,這對初入行的樂手來說,是必經的磨合,但也常因這磨合與妥協,磨損了特色與音樂生命力;
這也是每個玩音樂的人,在音樂的路上會面臨的選擇:

  • 賺取明確的收入以穩定家庭與生活。
  • (或朝向未知)繼續做自己的音樂並轉化為事業。
時代在變,選項與內容也一直在變;至少在目前,視譜的能力仍是職業樂手的基本能力之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