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節奏更耐人尋味的「2 Bars Groove」-進階課程

 


容易聽覺疲勞的一小節律動

當一首歌的節奏比較簡單,而旋律、和聲與音色也比較單一的時候,有可能使音樂聽起來比較單調無聊;以編曲者的角度來說,「從節奏做變化」是可嘗試的方向之一。

但是大部分的音樂都是4/4拍,節奏的種類有限,當聽眾的聆聽能力較高,對各種節奏已高度習慣,很難在固定的框架上創造新意,而過度奇怪的小鼓、大鼓節奏,也使音樂性降低。

以本圖為例,這是很常見的一小節律動,但由於太過常見,也很容易被聽膩。

2小節為循環的律動

為了解決一小節律動「過度重複、容易聽膩」的缺點,有些編曲方式採取2小節(或更多小節數)為循環的律動,這兩小節中,前一小節與後一小節的節奏不同,以至於在聽覺上需要更多時間才能體驗到節奏循環,而循環長度較長更增加了節奏適應上的難度,聽起來也就更耐人尋味。

承前一則譜例,加上第二個小節,做一點更動使前後兩個小節略有不同,
就成為比較耐聽的2小節律動。


What's Popping的律動為例

這首歌的結構很簡單,重複性相當高,也因此在節奏上需要多些心思,原曲的節奏雖不是由爵士鼓所演奏(應是由編曲機、鼓機或取樣機等類似器材所編輯的節奏),仍可對應到本課所講的2小節律動概念。

三個聲部的結構

這首歌的節奏可分為3個聲部,分別是高音聲部、中音聲部、低音聲部;與爵士鼓演奏對應的話,則是Hi-hat/Snare/Bass Drum

高音聲部的節奏

以4/4拍作為基礎,這首歌的高音聲部節奏是每拍4個16分音符,以爵士鼓的演奏手法來說,可使用單手的16分音符節奏來對應,雙手的16分音符節奏也是可以,不過在聲響效果上比較沒那麼接近原曲的精神。

高音聲部的節奏:單手16分音符hihat beat

3種單手16分音符的演奏方式

而高音聲部的hihat有三種打法可共參考:
  1. 以手指撥鼓棒敲擊,規律地彈跳,每下hihat力度一致(如上圖所示)
  2. 每組四連音的第一下為重音,揮擊動作順序是Down-Tap-Tap-Up
  3. 每組四連音的第1、3下為重音,揮擊動作順序是Down-Up-Down-Up
第2種揮擊動作,順序是Down-Tap-Tap-Up

第3種揮擊動作,順序是Down-Up-Down-Up

高音聲部的三連音特色-32分音符3連音

高音聲部有另一個特色,雖然在爵士鼓演奏裡較為困難,卻並非不可能;這個困難度做就是將16分音符再等分為3連音,這樣的3連音時間值極短,稱為32分音符3連音
將16分音符的時間值等分為3個音符,這3個音符稱為32分音符3連音

高音聲部中,第一拍的第4個時間點、第三拍的第1個時間點、第二拍的第4個時間點,共3個時間點,將16分音符轉換為32分音符3連音,就是原曲中的高音聲部。(如下圖)
紅色箭頭所指的位置,即是將16分音符轉換為3連音的位置。

中音聲部

相度與高音聲部,中音聲部(Snare)顯得簡單許多,2個小節都在常見的2、4拍下重音,而第一個小節的第三拍第2個時間點再加一下小鼓,就完成了。(如下圖)

低音聲部

這首歌的低音聲部節奏是以一小節為循環,或者說2小節中,前後小節的大鼓節奏是相同的,都是發聲在:第一拍、第三拍的3、4點、第四拍的第3點。(如下圖)

其中可注意的是第四拍的第3點,這個位置的大鼓容易與下個小節開頭的大鼓產生相連的感覺,也更容易造成2個小節連結再一起的感覺;在其他狀況下,若將下個小節的第一拍第1個時間點特意空下,將產生更強烈的節奏相連感。


作為拆解訓練-取2個聲部的合奏

任何多聲部的節奏都可作為拆解(四肢獨立)的訓練素材,這首歌的節奏也是如此;使用方式很簡單,只要從3個聲部中任取2個聲部來合奏,就能出現3種變化,在這三種變化當中,儘量維持任一聲部的節奏順暢、穩定,不受其他聲部的影響,如此就能提升鼓手對單一肢體的控制能力。

一共有三種不同組合,簡述於下:

小鼓與大鼓聲部合奏

Hi-hat與小鼓聲部合奏

Hi-hat與大鼓聲部合奏


3個聲部的合奏

若將3個聲部合奏,再考慮3種不同的Hi-hat聲部,也能另外產生3種變化,簡列於下:






本影片需加入Sound Paul頻道會員以取得觀看權限

關於2 Bars Groove的歌,可參考:
Oye Como Va - Santana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