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量」感

 

「時間」在音樂世界裡,規範著一切秩序,明白「時間是什麼」,並能感受到時間,將左右音樂人的思考,與看待音樂的方式。



時間與節奏的概念模糊

說到節奏,好像大家都知道那是什麼,但近一步要求說明,卻又鮮少人能清楚表達。

在使用華文的社會中,對於Time Feel一直沒有明確的認知,一般會使用到與Time Feel最相關的詞彙是「節奏感」,但翻遍大部分的文獻、網路文章、教學影片...找不到對「節奏感」的清晰定義,遑論「Time Feel」;由於對「節奏感」的概念模糊,而使教學者、學習者、演奏者難以透過學習增進節奏能力,少數節奏感優異的音樂人反而多由其他得到節奏的啟發(例如舞蹈、大量聆聽音樂,以及天份)。

Time Feel(時間感)是一切的基礎

節奏感其實是Time Feel的一部分,而Time Feel(往後我會稱呼以時間感)幾乎可說是一切音樂能力的基礎,要真正探索到音樂的深處、體會音樂的美妙,時間感是必備的能力;而時間感是幾種不同能力的組合,其一是「時間的量感」,正是本文要介紹的。

五感難以感受時間

人類感受這世界的方法很多,具體的感官能力有視覺、嗅覺、觸覺、聽覺、味覺,通常被為「五感」。透過五感可以感受重量、力量、體積、長度.....各種形式的「量」。

然而很少人去探討「時間的量」是可以被感受的,通常我們感受時間的方法是透過計時工具,例如時鐘、日曆(或其他形式的曆)...,但這些工具有如標示在時間上的刻度,人們只是透過這些刻度來知道時間流動,卻並不真正感受到時間的「量」,因為人類所慣用的五感,都無法用來感受時間。

人類可能感受到時間的量嗎?

可以的,如果時間量的差距夠大,還是可以感受到明顯的分別,例如「2小時vs1秒鐘」、「一年vs一日」,只是在音樂的領域中,對時間量的分辨更加精細。

測量時間的工具-記號與刻度

為了精確地測量時間的「量」,人們使用較精細的計算刻度(單位),如「秒、分、時...」,而音樂中的計算單位比較彈性,一首曲子可能會因為每次演奏的人、地不同而採用不同的計時刻度,這刻度就是常說的「拍子」。然而透過機械或行動裝置所播放出的拍子,只能作為感受時間的輔助工具,對於增進時間的感受力並沒有多大幫助,相較於外在的算拍機制或工具,人們更需要依靠自己的身體或意識來算拍子。

而人的身體能做某些特定的規律動作,透過這樣的規律動作,可以創造一個穩定的計時機制,也許精準度不如機械工具,但能透過訓練得到強化,得以成為實用的音樂能力。

常用的算拍方式-身體的慣性動作

身體的慣性動作如:抖腳、點頭、擺動肢體.....這些動作容易進入規律狀態,因此適合作為演奏音樂時的算拍方式;這也是學音樂的人常被告知可以使用的方式。

然而依靠慣性來算拍仍有缺點,它像是一個自體的節拍器,但是沒有機械來得穩定精準,因為每個人有自己最舒適習慣的速度(就像走路的速度一樣),因此在音樂中算拍子的時候,容易逐漸加快或變慢,趨向自己比較習慣的速度;有時則受情緒影響,例如演出時的亢奮或緊張,對速度感產生判斷失準。

因此,音樂人需要更直覺的時間感知能力

除了節拍器的聲音或視覺化的訊號、身體的慣性動作之外,其實人對於時間的「量」是有感知能力的,只是這能力需要被喚醒。

節拍器在此可成為有用的輔助工具,透過以下的訓練方式使人對於時間能產生「量」的感受。具體方法如下:

  • 建立穩定的節拍器速度
  • 規則性地使節拍器提示消失(一段固定的時間)
  • 感受沒有節拍器提示的這段時間量
  • 準確回到循環的開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