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國教課綱的 「不教五線譜爭議」



 這是12國教課綱中 音樂課的部分教材,

我猜是針對年紀較小的孩子。
有人認為這樣的音樂教學方式不好之處,
是過於簡化,無法跟國際接軌,
我認為這樣的音樂教學方式,
對於小孩子來說還是太難了,也沒抓到重點,
小學三、四年級之前的孩子,
仍然傾向透過感官的觀察後,直接模仿,
在音樂能力方面,還不是訓練他們閱讀的好時機;
現行音樂教育的材料中,
最大缺點在於忽略[時間的重要性]
「[律動的感受能力]是音樂能力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
樂手在視譜演奏時,
重點在於[事先在腦中計畫下一個小節的演奏內容](甚至後好幾個小節)
這種事先腦中思考接下來演奏的習慣,
須建立在[有律動]的基礎之上,
才能安排聲音出現的時間點,
不然就是僵僵地對著節拍器
絕對不僅是看懂符號找到聲音這麼簡單
我認為看懂樂譜之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律動的能力,
讓律動規範演奏的世界,
一切的思考、動作、發聲...都建立在律動的基礎上,
即使錯過了音符也不會毀掉音樂的流暢性,
但許多學音樂的人,卻要累積不少演奏經驗才懂這一點,
事實上,這律動能力,
才是台灣的音樂與(一般所認為先進)他方社會最大的差異。
再補充一點,圖片裡的音樂表現方式並非獨創的,
在五線譜被發明之前漫長歲月中的記譜方式,
是這樣子沒錯。
西元600~1000年間有種記譜法叫neumes,
可能來自7~10世紀間的舊約聖經記法,
(希伯來文附拉丁文翻譯)



這種記譜法在每個音節上畫了旋律上行或下行的記號,
當然只能以想像來輔助,主要還是需要透過傳唱來教學,
...經過不斷改良與新想法
才演變出五線譜現在的樣子,無論如何...
如果我們僅以「習慣」來評斷新事物新作法,
是封建無誤,社會不僅不會因此進步,
下一代成長的各種可能性更因此受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