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元的音樂聆聽角度

在一開始時,因為不單純為了娛樂而存在,但現今過度放大了音樂的娛樂功能,而使多數人侷限了音樂的可能性,也侷限了對音樂的認知;這是學習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常遇到的問題。

聽音樂的人不夠暸解音樂的多重樣貌

有些音樂(如流行音樂)是以娛樂為主,存在的目的是取悅聆聽者的感官,聆聽者很主觀的以自身感受對音樂做出判斷,前進至下一首歌或繼續享受;然而,不是所有音樂都適合以這樣的角度感受。

有些音樂不以娛樂為目的

音樂用作溝通

早期的人類社會中,基於戰爭、狩獵...時的溝通需求,而將聲音轉化為符碼,例如:部落社會、遠古時期,鼓聲在戰場的運用;一直到18世紀戰場上,軍樂隊(Marching Band)仍存在著部分指揮的功能,例如藉著軍樂隊的節奏控制士兵的行進速度與步伐(也包含著其他功能)。



音樂的儀式功能

常見的儀式如婚禮(許多民族婚禮特定的舞蹈與舞曲)、喪禮...或某些宗教活動如受洗、彌撒、誦經、祭祀、神明出巡...往往有特定的音樂,甚至一聽到這些特定音樂,就能讓人聯想起這樣的場合,以及這樣的音樂所帶有的暗示效果。

另一個例子如軍樂隊的音樂,在不同的軍方場合中有不同的對應歌曲,如舊時代戰場上以音樂振奮士氣,或現代授階、升旗等場合也有特定對應的曲子;以此角度來說,軍樂隊的音樂又不僅限於前述「溝通、指揮」的功能。


宗教儀式中會出現的音樂:



營造氛圍、影響情緒

這是現在人比較常接觸音樂的方式,通常搭配特定的場合或行動,如派對、選舉、通勤時刻、作菜、唸書、工作、營業場所等場合,選擇適當的音樂,會使在場的人更能產生對應的情緒,進而使氣氛更接近預期。

有個常見的誤解:

部分人所認知的聽音樂方式,就是「在上班、唸書或進行著某些事務的同時,播放音樂。」
氣氛、情緒為主的聆聽雖算是聽音樂的一種方式,但不是「深入」的聆聽,無論聆聽哪一種風格的音樂,在大腦正忙著思考其他事物的同時,無法專注於體會聽覺所接收到的訊息,這樣的聆聽並非專注的聆聽,音樂在這樣的時刻是比較附屬性質的存在,如果音樂裡有更深層的意涵與結構上的設計,對此時的聽者是沒有意義的。
在多數時候,我不建議以這樣的方式聽音樂。

另有個可能的混淆:

婚禮、喪禮上的音樂,前述的儀式中使用音樂雖包含婚禮,但婚禮中的派對音樂則更多氛圍與情緒方面的功能,而非儀式性質。

承載思想、結合不同藝術形式

音樂與影像結合已行之有年,一百多年前(有聲電影問世之前),音樂早與默片結合,更多民族的戲劇中也有音樂的存在;此外音樂廣泛與文字藝術結合,成為歌曲、歌謠、詩歌、史詩,以現代的角度聽到這些歌曲,可能不覺得悅耳、甚至感到滑稽、艱澀,如同早期的草根藍調,其存在本就不為了取悅聆聽的人;

但這些與各種媒材結合的音樂,能承載深刻、複雜的思想與創作者的情緒,甚至做到單純文學、影像等形式無法達到的成就,聆聽這些音樂需要更多專注與學習,包含對各種音樂形成的文化背景,對此暸解愈多,從音樂中領受到的愈多。

還有更多功能性的音樂,如音樂治療;或是因時代變遷而使功能轉變的例子,將在其他文章中討論。

早期的草根藍調



音樂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成果,各種不同時期、地點與不同社會結構中的文化又相互融合,使音樂文化更加豐富有趣,也更複雜,跳過文化背景的聆聽只能得到很感官層面、很本位主義的感受,就像是街訪觀光客對在地食物的感受,大多數人只能說得出好吃、不好吃、我喜歡、不喜歡...這樣粗淺的方式聽音樂將錯過更深入的感受。

身為音樂工作者、創作者,應常探索自己所認知以外的音樂,音樂本就不只有娛樂、刺激感官的功能;如果忽略更多廣泛應用的可能性,只將自己侷限為「娛樂用途音樂」的工作者,無異限制了自己發揮的空間。d


宗教(酬神)用途的音樂,並與戲劇結合的實例:辦仙


 具備儀式意義的音樂:軍人喪禮中會出現的旋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