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樂器之前你該先問自己這件事「你的生活還有空間嗎? 」

在許多授課經驗中,讓學生停止學習的原因有許多,有些是表層的原因,像是:要準備考試、升遷、健康問題、家庭因素... 很多放下音樂的例子可歸納出深層的原因,有許多人停止學習是因為

「生活空間不夠」

這裡說的生活空間不夠,不只是居家生活中有形、可置物的空間,更多時候指的是時間、生活方式的安排,已無法騰出來玩音樂了。


我認為好的音樂課程該是這樣的

我本來就不認為學生都要持續學習很長的時間;投入一門課程像是開啟一段旅程,這段旅程的好壞不在持續多長的時間,而在於:

  • 過程對於當事人是否是一場美好的經驗,以及
  • 留下的影響是否正面。

「最好的課程不是 宣稱讓你變厲害的課程,
而是讓你心靈充實滿足的課程。」


學習音樂、練習樂器需要投入資源

這裏所謂的資源,包含了「時間、金錢、體力與心力、生活安排」等,能明確體認到資源限制的人不多,只憑熱烈的動機投入課程,遇到課程很硬沒彈性,或學習者將目標設定得太高,忽略需要投入大量生活資源(犧牲時間 金錢 精力 人際關係...),學了一段時間後很容易碰壁而被迫放棄,甚至會有 被現實擊敗、這就是人生啊...之類的感嘆。



想要的≠合適的(學習目標)

其實,這樣的無奈與放棄可以避免,還能玩音樂玩得開心充實,關鍵在於合適的安排,設定合理的目標並保持彈性,隨生活的變動而修正,不增加生活壓力。

只是每個人對於自身生活狀態或許能有所覺,但對於投入學習所需要的心力則多半沒有概念,所以「如何設定預期」成了問題,這需要與音樂方面的指導者共同合作。


專業指導者能為學生做適當安排

觀察、溝通、建立共識

在我的理念中,「教授準備好的內容」是不夠的;隨機調整進度或教學方法也只能部分對應學生需求。

老師該為學生做的,是在課程一開始就進行溝通、暸解,對於「學生能投入的學習資源」有個簡單的暸解,並順著課程進行,逐步觀察學生對課程的消化能力,調整上課步調或教學走向,並持續溝通,以保持師生雙方共識明確。

但是個別學生的狀況不同,老師很難完全掌握學生可投入多少心力,因此溝通與觀察很重要;而學生若與老師充分溝通,能上課的內容更加可行(請注意我這裡說的是可行,而不是符合需求);

通常學生對於課程想像、預設目標、能投入的心力這三者之間不一定能達成平衡,即使學習能力游刃有餘,但是時間或體力不允許也無法讓學習順利,與其執行到最後選擇放棄,不如設定一個符合現狀、可以達成的目標,才能讓學習成果出現。


總有適合你的玩音樂方案

音樂能帶給人的感動,很難有其他事物可以相提並論;然而許多人想玩音樂、學音樂,卻因各種緣故而難以開始(或無法繼續),但很多核心的原因來自「生活容不下樂器」

這裡說的容不下,不只是實體生活空間,更多說的是「生活重心無法分配給新事物」,以及「時間不夠分配」;有時無關存款金額與居家空間,實在是生活挪不出空間了。

人生要顧的事情很多,上班、人際關係經營、照顧家庭、運動...還有多少時間能空下來?而學樂器總需要時間消化課程,如果你只有 下班後到晚飯前這種零碎時間 還能玩音樂嗎?

以我的一個學生為例:
他的時間零散,在後陽台洗衣服時就是練吉他時間;在下班後晚上的後陽台吵雜悶熱,連空調都沒有,但是他抱著吉他反覆彈奏那些不熟練的樂句,直到它們稍微熟練一點點,甚至彈給剛出生的女兒聽,這些過程中的快樂就能讓他感動了。

實際上每個人生活不同,很難將個別狀況分門別類;除了時間,其他類型的資源侷限,也有對應的玩音樂方式;我在私人課程進行時,總會投入時間磨合、溝通,以找出適合學生的方案。


學樂器應該是幸福的事

無論你學習音樂、玩樂器的初衷是什麼,投入學習是你能給自己,或給孩子最好的一份人生禮物,玩音樂的人能感受到「不依賴外在事物而得到的快樂」

如果你是為自己而學的成年人,在找老師、買樂器之前,更需要的是「思考與取捨」
,審視生活中本存在的部分、做出取捨,挪出空間給自己與音樂;
想想「哪些聚會可以少去」「哪些人可以少碰面」「要不要多一些時間獨處」...騰出足夠的生活之後,再安排上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