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爵士鼓各部位的器材名稱 - 爵士鼓自學課程

最常見的爵士鼓設定「五顆鼓組」

在拿鼓棒開始敲擊之前,我們先來認識爵士鼓組上,許多不同器材的名稱,由於最常見的鼓組設定是五粒鼓組(5 pieces drum set)而我的自學課程中也會使用到這樣的基本設定作為教學示範,所以本課就以這樣的設定來做介紹,但學習者需知道:鼓組的架設方式、鼓的數量、鈸的形式...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彈性,能夠依照樂手的演奏需求做調整。


鼓(Drums)

常見的五顆鼓組,包含了:

  1. 小鼓(Snare)
  2. 大鼓(Bass Drum)
  3. 高音通鼓(Tom 1 or High Tom)
  4. 中音通鼓(Tom 2 or Medium Tom)
  5. 落地鼓(Floor Tom)

小鼓

鼓組中最重要的一顆鼓。

源自於軍樂隊(鼓號樂隊)的小鼓,但目前用於爵士鼓的小鼓已經與軍樂隊的小鼓有很大不同;常見的小鼓直徑為14或13英寸,也有其他不同規格;而厚度(打擊面鼓皮與共鳴面鼓皮的距離)則有更多規格。

基本上演奏小鼓時會敲擊打擊面鼓皮,而共鳴面鼓皮則有響弦(Snare)緊貼在上面,敲擊時,響弦與共鳴面鼓皮相互振動,會發出不同於其他鼓的清脆聲響。

大鼓

鼓組中地位僅次於小鼓的重要部件,也是源自於軍樂隊,使用時放置在地板上,需搭配大鼓踏板,以腳踩踏大鼓踏板,連動鼓槌敲擊在大鼓鼓皮,以此發出聲音。

通鼓

在美國爵士鼓的發展過程中,帶入許多移工家鄉的樂器,而一世紀前的在美華人從家鄉帶去的通鼓就成為鼓組的一部分,後來引進行可以調音、不用獸皮的形式,英文的稱呼近於通鼓,稱為Tom Tom,在鼓組中的數量通常為2顆,但也可能完全沒有,或多到4、5顆以上(沒有限制)。

落地鼓

英文稱Floor Tom,鼓組中最晚開發成形的鼓,19650年代由知名鼓手Gene Krupa開發推廣而,在其知名的樂曲Sing Sing Sing的開頭鼓組Solo中,大量使用了落地鼓。

鈸(Cymbal)

有以上這些鼓還不夠,鼓組裡還需要銅鈸,通常包含:
  • Hi-hat
  • Ride
  • Crash
而鈸的數量沒有固定的限制,大多基本鼓組會有一副Hi-hat\一片Ride\一片Crash。

Hi-hat

前身是兩片鈸與木板的組合體,用腳壓著木板做演奏,稱為Sock Cymbal,後來演進為比較精確的機械裝置,稱為Low Boy;再後來則為了能以鼓棒敲擊而提升高度,成為Hi-hat。

使用時需搭配「Hi-hat銅鈸架」,一方面以左腳控制開合或兩片鈸緊密的程度,一方面以鼓棒敲級,搭配兩片鈸的密合度變化,做出不同音色,也可以用左腳直接踩踏發聲。

Ride

鼓組中最早出現的鈸,一開始不叫作Ride,而叫做Bounce Cymbal,顧名思義是以鼓棒在鈸面做彈跳,與現在演奏Ride的方式差不多;隨著爵士樂發展,對鈸的音色表現有更多需求,因而分離出Crash 與 Ride。

Crash

演奏方式以快速重擊為主,發出具有爆裂感的聲響,用來強調樂曲中的重音或特定音節。

有些鼓組會有更多的Crash,也可能出現複數的Ride或Hi-hat,這些鈸有各種不同的直徑與材質、表面處理方式,因此音色方面的呈現有許多不同,但整體功能則沒有太大差異。

除了上述的鈸之外,有些鼓組會加入其他效果鈸,效果鈸的種類非常多,像是:
  • Splash
  • China
  • Stack
  • ...其他
Splash
通常直徑在10吋以內(也有12吋的Splash),聲音爆發的速度快,但延音較Crash短,因而沒有Crash那麼強烈,常用在節奏中作點綴。

China
也是來自華人移工的樂器,出現在爵士鼓組的時間點比Ride還早,與其他鈸的音色有極大差異,充滿攻擊性的音色,比Crash還要強勢,能廣泛對應各種樂風,卻非每套鼓組都會搭配China。

Stack
將兩面以上的鈸相疊,以創造乾、短而強力的聲響。

其他
由於鼓組本就是持續演進的樂器組合,各種拉丁音樂、交響樂團或其他民族音樂的樂器都能出現在鼓組當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