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譜之前應具備的觀念 - 從零開始學習視譜
學音樂就是學語言
這是我一再強調的事實-「音樂就是一種語言」(不僅是音樂像語言),學習音樂的方法就是學習語言的方法;暸解這一點後,事情會容易得多。
視譜的本質是閱讀
如同語言教育中的「聽、說、讀、寫」四個主要項目,學音樂裡的聽說讀寫,分別是「聆聽、演奏、視譜、採譜」;而我認為「寫(採譜)」的概念應該涵蓋更廣,所以加上了「思考與創造」的項目.....話說回來,視譜的本質,就是音樂裡的閱讀,學習視譜的方法就跟學閱讀是一樣的。
常見的視譜學習問題
偏重細節忽略架構
音樂教育在台灣向來不受重視,視譜方面更是含糊帶過,許多人並不是樂譜文盲,只是學習的起點錯誤,閱讀的方式錯誤,導致有種錯覺:「看譜很難」(或看譜很麻煩)
擅長閱讀的人會知道,看一篇文章或看一本書的時候,先知道大致的內容,透過目錄(甚至書腰)大致暸解文章的主軸;接著快速瀏覽,然後詳讀,必要的時候會反覆深入在細節的探索。
然而許多人的視譜學習是從五線譜、Do Re Mi...開始的,被迫認識許多陌生的符號與格式,卻不知道這些符號對應的涵義...這樣的學習體驗難怪使許多人視樂譜為畏途。
速度不合理
對於剛開始學閱讀的人來說,「慢慢地看,然後想一想,再試著唸出來,唸個幾次,順一下,再重唸...」這樣的過程再自然不過,而學習視譜(視奏)的時候,卻常逼自己(或被老師逼)以應接不暇的速度進行視譜;雖然說音樂裡拍子的穩定很重要,但學過程應對此具備極大的彈性。
初學階段還在認識各種音樂符碼,應該等到學生對這些符號能夠「辨識」並「對應正確的聲音」,然後再要求將這些符碼串連起來,之後才是速度。
如果太早開始要求速度,會讓「閱讀、思考、聆聽、彈奏」的流程無法順利建構,將對學習產生反效果。
理想的視譜學習
眼前的譜 該轉換成動作?還是轉換成聲音?
理想的視譜學習要先從音樂開始,先讓學習者能夠聽到「眼前這份樂譜所記載的音樂,聽起來是什麼樣子」。
如果學習模式是:將所見到的音符,找到樂器上對應的位置,然後操作樂器使其發聲...這樣的學習過程未免太不直接,如果加上基本動作的要求,學生根本無法專注在「聆聽聲音」,即使練得再順,也會變成動作導向的演奏者,更重要的聲音感受力卻無法同步成長。
母語的養成大多是先會說話,然後才學習閱讀,由於腦中已經對那些字句的聲音有成熟的印象,所以文字展現在眼前的時候,覺得親切好懂;學習非母語的第二或第三語言,如果對其聲音、語感不夠熟悉,起步的過程就會辛苦得多。
也因此學習視普的大方向應該是將所見的譜,轉換成聲音(而非動作),也因此在我的初學課程裡,對基本動作的要求並不多。
放掉細節 以歌曲架構優先
為了能夠將所聽到的音樂,正確對應眼前的樂譜,學習者需要的基本能力有:
- 算拍子、建立小節的概念
- 以旋律為主,區分歌曲段落的概念
- 學會樂譜上常用的反覆記號
能從樂譜掌握歌曲進行的模式之後,才是細節的學習
將所聽到的旋律、節奏,對照到樂譜上的音符與表情符號、註解,搭配相應的音樂符碼學習,會覺得自然也好懂許多。
譜有各種形式 各有優缺點
最常見的譜莫過於五線譜,然而簡譜也非常普遍使用,此外用於打擊樂器的譜、木吉他彈唱的譜、六弦譜...各種不同的格式,這些不同種類的樂譜有其流通的原因與設計邏輯,各有不同的優缺點。
也些譜易於轉調、移調;有些譜給予演奏者較多發揮空間,適合大量即興創作;有些譜很好上手,卻不易流暢閱讀...各種譜的缺點不同,也因此在我的課程裡會介紹不同的樂譜形式,依照使用時的需求,選擇好用的格式形成互補。
視譜實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