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受力為本的音樂啟蒙——給年幼學生的學習方向思考

以感受力為本的音樂啟蒙——給年幼學生的學習方向思考

在面對年紀較小的音樂學習者時,我的教學重點並不會放在傳統意義上的訓練、作業完成或是規律練習。相較於這些結構性的學習安排,我更在意的是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力」是否正在被培養、被喚醒。

許多家長或老師會期待孩子能夠在短時間內彈奏出某些特定曲目,或者建立起練習的紀律性。但對我來說,這些目標在學習的初期階段其實並不急迫。音樂,不僅是一門技藝,它更是一種對聲音與情感的敏銳感知,是一種深入生活、融入日常的文化經驗。因此,我所期望孩子們能建立的第一步,是廣泛且自然地聆聽音樂,甚至進一步去體驗現場演奏、多樣的音樂形式與其他藝術表現。

這是一種生活中的培養,而非課堂上的操練。

透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的內在會逐漸孕育出一種對聲音變化的好奇與對音樂情境的感受能力。這些能力無法單靠技巧訓練獲得,它們必須建立在「感動」與「共鳴」之上。而當孩子開始對音樂產生內在的動機,進一步想要模仿、表達、甚至創造時,那才是進入技術訓練與具體練習的最佳時機。這個順序的調整非常關鍵。

反之,如果在感受力尚未萌芽之前就急於進行技術訓練,我們可能會培養出一些表象的成果——會彈某些曲子、記住幾個技巧、完成某些功課——但這些成果往往缺乏內在的支撐。一旦學生中斷練習或進入生活的其他階段,這些表象的成果很可能就會退化或消失。而屆時我們才會發現,真正的「核心能力」從未被建立。

這也是為什麼,我更傾向於將音樂教育的起點,定在生活化的聆聽與感受上,而非技巧的操練。音樂是人的語言,是與自己對話、與世界連結的方式。當一個人對音樂產生了深層的感受,技術與表達能力便有了生根之處。

在孩子尚年幼、好奇心旺盛、感官敏銳的階段,這樣的種子如果能被灑下,未來才有可能長成真正深厚而持久的音樂素養。

留言